第三十九章 刘仁轨

    第三十九章 刘仁轨 (第3/3页)

愿回到京师后,李治在蓬莱宫宴请他,问:“卿在海东,前后奏请,都符合事宜,并且雅有文理。卿本是武将,怎么会如此通文达理呢?”

    刘仁愿对:“都是刘仁轨写的,文书表章非臣所长啊!”李治点头深表叹赏,下令超加刘仁轨官级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长安城豪宅一区,又厚赐他的妻子,派遣使者携带皇帝亲笔玺书前往劳勉。

    刘仁轨感激李治的知遇之恩,披肝沥胆,感恩戴德,尽心尽力治理百济故土。主要做法是:

    ① 收敛战乱遗留的骸骨,派人掩埋吊祭。

    ② 开通道路,整理村落,建立桥梁,补葺堤堰,修复陂塘。

    ③ 劝农耕种,赈给贫乏,存问孤老。

    ④ 颁布宗庙忌讳,建立皇家社稷。

    ⑤ 经营屯田,积粮抚士,以经略高句丽。

    在刘仁轨的善政治理下,百济民众安居乐业,经济开始恢复增长!

    麟德元年十月,李治派遣右威卫将军刘仁愿带兵渡海以换防,敕刘仁轨带旧镇兵西还。刘仁轨上表陈述利害,自请留镇海东。李治同意。

    百济太子扶余隆在安抚民众方面做得很好,受到唐朝的表彰。李治想调和百济与新罗的关系,命扶余隆与新罗王金法敏释去旧怨,建立同盟。

    麟德二年八月十三日,扶余隆与金法敏同盟于熊津城,刘仁轨和刘仁愿遵旨劝谕双方和好,并站在一旁监督盟誓。

    刘仁轨大声宣读誓词道:“新罗和百济会盟,修百年之好,立百济太子、司稼正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罗,各除宿憾,结好和亲!”观礼者一齐鼓掌欢迎。

    同盟任务完成后,刘仁轨着手准备参加东岳封禅事宜,按诏书,应于十二月前赶到东岳之下。守卫兵暂时交给杜爽管理。

    派人通知新罗、百济、耽罗、倭国使者到周留城集合,前往东岳赞襄封禅大典。四国使者听说后,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高句丽王高藏得知封禅的消息,见诸藩酋长使节纷纷前往大唐赞襄大礼,自己如果假装睡觉不理,不仅显得自己孤掌难鸣,而且明显失礼于大唐!因此他也派遣太子高福男到洛阳参加封禅,顺便可以探听李治的态度。

    中秋节过后,乘秋风送爽,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耽罗、倭国使者乘坐大船驶出熊津江,划向黄海。由此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新罗王子金仁泰和百济太子扶余隆也跟随使团助封泰山!大唐战船劈波斩浪,行驶在黄海上,一路上风光旖旎,海鸥飞翔。

    十月安全到达青州,刘仁轨大宴东夷四国使团,带领贵宾游览齐鲁风光。然后向兖州泰山郡进发,十一月下旬到达泰山西北边的灵岩寺。

    銮舆尚未驾到,此前泰山刚下了一场雪。刘仁轨和东夷使者在灵岩寺休息,汲取清泉煮茶,和高僧大德谈经论道。

    翌日,来到泰山南麓王母池,在岱岳观休息,参拜老子素像,观看鸳鸯碑上刻的岱岳观造像记。

    想到即将与帝后相会于泰山,赞襄一生中难得一次的旷世盛典,刘仁轨心情激动,推开柴门,看着冰雪覆盖的松林和巍峨的山岳,吟诗道: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接下来,刘仁轨和东夷使者游览岱宗风光。到山脚下察看封祀坛和朝觐坛的修建进度,然后攀登天门云梯十八盘,登上日观峰观赏泰山日出和云海玉盘。

    又到天柱峰检查登封坛,观赏晚霞夕照和黄河金带的壮美景色。从山上下来,经过黑龙潭百丈崖,欣赏飞泄而下的瀑布。

    东夷使者们被大唐帝国的壮丽山河打动了,震撼了,跳跃欢呼,表示不虚此行。有的人还沿途写生绘画,准备带回国去珍藏。

    休息一天,刘仁轨又到社首山去查看了降禅坛,发现不合礼仪规格的问题及时会同有司处理。

    随后,其他各州都督刺史陆续率队来到泰山脚下,除銮舆即将驻跸的寺观外,其他周边寺观和州府县衙、民宿、酒肆都住满了人,后来的队伍只好就地安营扎寨,露宿于野。文武群官观光之外,都翘首盼望着帝后的大驾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