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东岳封禅

    第四十二章 东岳封禅 (第2/3页)

天冠服,武后穿钿钗礼衣,李弘穿远游冠制服,在薜荔席上参禅打坐,澄心净意,以至诚敬畏之心感念昊天上帝!

    有司在泰山下南边四里处修建圆坛,号封祀坛。

    在山巅天柱峰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出陛,号登封坛。

    又在社首山上修筑八隅方坛,号降禅坛。

    在皇帝行宫前不远处修建朝觐坛。

    还要准备玉策、石匣、玉匮、金匮、金绳和金泥玉玺等用品。

    帝后斋戒结束后,正月初一,乘坐銮舆前往封祀坛,仪仗队扈从。

    那封祀坛有一丈多高,参照圆丘之制,象征天圆,有三重围墙,坛东南外墙之内设有燎坛,用来燔柴生烟,让浓烟直达九天!

    李治身穿大裘冕天子制服,腰佩鹿卢玉具剑和白玉双珮,脚穿朱袜和赤舄,在礼官的引导下登上封祀坛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太宗配享。

    按礼仪程序行完祭祀大礼后,李治亲封玉策,放置在石匣里,然后送到燎坛,放在柴上焚烧。木柴点火燃烧后,浓烟滚滚,直冲云天。

    玉策随着火光化作一缕青烟,送到天帝的手中,李治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和上天的沟通。

    告祭礼毕,李治和武后一起乘坐銮舆回到行宫休息。用过午膳后,准备好饮水、点心,李治和武后率领群臣攀登泰山,准备在岱顶夜宿。

    经过天宫洞、万仙楼等景点,来到斗母宫,观赏三潭叠瀑的奇观,旁边还有苍翠的卧龙槐和高大的汉柏,凌寒而立,为游客遮风挡雨。

    叶城郡主拿出纸笔迅速写生,将沿途看到的美景奇观都勾画出来,回去再描绘加工。石忽那、何伏帝延等陪着她,看她写生。

    登山队伍从山腰一直绵延到山脚,众人走累了就歇会,喝水吃点心。李治走得气喘吁吁,武后倒是身手矫健,时时走到队伍的前面。

    走过云步桥,来到十八盘,看着陡峭的石阶,李治奋力攀登。休息时,李治喘着气,指着路边的悬崖峭壁,对武后说:“良辰美景,为什么不赋诗一首?”

    武后环视一遍崇山峻岭,缓缓吟诗道: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众人拍手称好。李治笑道:“这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泰山吟》嘛!意境自然天真,确实是难得的佳作呀!”

    走过天门云梯,走过风魔峪,走过山呼门,登山队伍一直走了两个时辰才到达天柱峰登封坛,在临时行营暂住。

    那登封坛建筑在天柱峰顶,圆径五丈,高九尺,四出陛,有一重围墙。

    黄昏,帝后漫步泰山之巅,一起观赏了晚霞夕照的美景。夕阳霞光万道,跟着羲和渡过天津,渐渐沉入云海。

    李治感叹道:“谁持彩笔染长空,几处深黄几处红。”武后也描绘道:“是谁打翻了调色板?搞得天空五颜六色、绚丽多彩呀!”

    翌日卯时,帝后携手走到日观峰观赏泰山日出,远远望去,只见云海升红日,金光映彩霞,好似大唐蒸蒸日上的国势!

    辰时,李治回到天柱峰,在登封坛上封装玉牒。上帝的玉册放在玉匮里,配帝的玉册放在金匮里,都用金绳缠五圈,封上金泥,加盖玉玺,藏入石匣中。

    李治把石匣放入事先挖好的深坑中,再用铁锹缓缓地聚五色土封埋起来。封埋时,山谷间隐隐传来山呼万岁声。

    万岁声以东岳为中心向周围传播激荡,一直传向****。李治口中念念有词,向昊天上帝报告天下太平,并许下心愿!

    《泰山玉牒文》是公开的,李治对昊天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