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

    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 (第2/3页)

魏国老臣有关……大家投降汉室朝廷,肯定都没好下场。

    可如果拖到汉室朝廷、北府融合唯一的时候,到那时五十步别笑百步,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乱世飘零人,谁也不要在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谁。

    为了有一个体面的归宿,魏国老臣们会齐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这种君臣齐心的局面,自然是固若金汤。

    总之,曹叡很有信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顺利把司马懿为首的失控边军拉回来。

    在陈群即将北上蓟县,去堵司马懿归路的时候,曹叡举行公卿集议。

    他端坐上首形貌俊逸爽朗,下面的公卿重臣皆神色恭敬……终究是武皇帝选中的未来继承人,从手段、心态上来说,曹叡资质要比曹丕高。

    可从人品、私德来说,曹丕偶尔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闪光点,而曹叡就显得有些黯淡。

    不管怎么说,曹叡当皇帝,他们这些做国家重臣的,也觉得赏心悦目……比曹丕当皇帝那时好太多了。

    曹丕就很好举行公卿集议,主要的决策权就握在侍中、常侍等门下省大员手里,政令颁布的权力握在中书省……而尚书省只有正常的行政权,不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

    作为当时的尚书令陈群,就很少参与机密事务的筹划,负责更多的是行政职权内的日常政务。

    现在的尚书令陈矫就可以作为三省主官参与公卿集议,还能位列前排。

    如果曹丕时期是曹丕与近臣们谋划国事,那到此时,已有些国君、公卿共治的架势。

    今日这场集议,是为了大鸿胪刘晔践行的。

    曹叡登基,原来的门下省重臣得到升迁,刘晔官拜大鸿胪位列九卿,并封东亭侯。

    现在这种公卿辅政、共治的局势下,刘晔并没有因为出任大鸿胪就丧事国事的参政、议政之权,依旧可以讨论外交事务之外的国事。

    否则他这个大鸿胪只能管理外交、外藩、内藩公文、贡品、回礼、人员往来的事务,额外再加一点培养翻译,翻译外文典籍的工作。

    作为大鸿胪,他的任务是很重的,要先陈群一步离开邺都,去关中拜谒田信,磋商具体的停战事务。

    关中缺乏食盐,不便从南方起运,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为了能拿到实际的出使成果,许多事情就需要大幅度的让步。我爱

    食盐这种生死存亡的命脉所在,也要为大局让步。

    此刻讨论的就是食盐贸易的尺度问题,陈群从河东前线才回来,对此最有发言权。

    陈群面容清瘦了太多,可见河东战事非常的熬人。

    他推测曹叡的底线,还要把握言论的尺寸,在场都是聪明人自然能听明白他的潜在用意:“盐池之重不亚于泰山,今国家失青州之盐,所仰仗唯有盐池。休战数年,即要休缓人力,更要移河东之盐于邺。”

    盐池就在那里,那么大范围,谁也毁不掉。

    不像井水,军队撤离前可以坚壁清野予以填埋。

    战争失利的话,盐池必然会完整的落到北府手里……而河北缺盐也是客观事实。

    所以要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能死守着盐池不做变通。

    不是要拿自己的盐去换和平,而是要拿北府的盐去跟北府换三五年、甚至更长的停战协约,停战时间越长,那河北就能运走更多的盐……唔,北府的盐。

    如果停战时间更长久,等大魏缓过劲来,这盐池到底是谁的,还是两说。

    这么想的话,出卖盐池,把北府急需要的食盐命脉无限制让渡……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刺眼、无法接受。

    可能是担心曹叡无法接受这种损伤颜面的事情,陈群补充说:“今关中不乏钱帛,所缺唯有食盐。陈公素来强项,若不能遂意,臣恐其倾兵犯境。”

    上首的曹叡微微颔首,天子冠冕之下一双眼睛明亮幽深:“朕也有此顾虑,今两家和睦更利于战。而陈公为人强项,非忍气吞声之辈,此去长安当力求稳妥。”

    力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