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春去秋来

    第157章 春去秋来 (第2/3页)

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结束,后世称为“秋战国”。

    这是一段诸侯纷争,混乱争霸,弱强食的时代。

    那么,既然秋和战国都是纷争的年代,为什么还要分开称呼呢?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鲁国有一本著名的史书叫做《秋》记载了期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世称这段时期为“秋”。

    由于周朝分封过多,逐渐导致诸侯的兴起,这时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毫无统治之力。各个诸侯国为了振兴自己的国家,不断开始鼓励新思想新变革,把整个中原从最简单的“刀耕火种”加速向更先进的文明推进。

    这时候,各个诸侯国中涌现了“诸子百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推行儒道,提倡以理服人,以德治国。

    而其他的法家、道家、墨家、阳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也有自己的丰富理论,当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非常有名,比如墨子、老子、管仲、孙子都生活在这个时代。

    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流行趋势: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文明上,过于野蛮会被各国所不齿。

    诸侯国一旦发生争端,不是派大军死攻拼命,而是先有将军贵族进行友好的谈判切磋,士兵被要求不可以直接下“死手”,只要击伤对方就可以。诸侯们各自显示着在战争中的恩德,让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仁义。这时候涌现一批非常著名的君王,如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秦穆公都曾有“问鼎中原”的实力。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派兵帮助燕国讨伐戎敌,在战争胜利后,燕王为了感谢齐王一路相送。一直送到齐国境内,齐桓公不好意思的说:我又不是周天子,你这么礼遇我,我怎么能不回报呢?于是,齐国把燕王送齐桓公所走的土地都送给燕国,以显示自己的恩德,其他诸侯听闻此事,纷纷夸赞齐桓公。他们肯定想不到,齐燕两国在200年后,为了争一座城池都要死几万人,齐国差点灭了燕国,后来燕国报仇又差点灭了齐国。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晋国被楚国击败,晋国士兵逃跑时非常慌乱,楚国士兵也不着急追,在他们后面慢慢的跟着。这时候有一辆晋国的战车掉到坑里,无法再行走。楚国士兵赶紧跑过来帮忙,并教敌人把战车的前面的木头抽出来垫在轮子下面,后来晋国战车脱离困境,顺利逃走。

    这时的战争就如儿戏一般。

    《史记》记载公元前476年为周元王元年,从此周朝进入一个激烈斗争的时期。从三家分晋形成战国七雄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又是一个有阶段特色的时期,西汉刘向编撰的史书《战国策》详细记录了期间诸侯的政治和策略,所以后世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战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