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章 破虏(下)
第095章 破虏(下) (第1/3页)
“景隆、英、杰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战既解,燕王从三骑殿后,迷失道,下马伏地,视河流,辨东西,始知营,自上流仓猝渡河而北。”——《明史纪事本末》。
这段话说的是公元1400年,靖难之战中的白沟河之战。当时李景隆及郭英、吴杰等合军六十万,号称百万,在白沟河驻扎,严阵以待,平安还带着一万精锐骑兵在附近准备游击。
这场仗双方打了很久,由于李景隆在地下埋了地雷,威力惊人,人马踩到基本都会被炸碎,于是搞得朱棣只剩三个骑兵,甚至差点被活捉,还迷了路,最后只能下马趴在地上听水流声音,才辨别方向,找到回营的路。
这里出现了一种火器,可以藏于地中,威力很大,“人马遇之,辄烂”。毫无疑问,这玩意只能是地雷,或者说地雷的先声。
由于前期地雷主要是石制外壳,所以主要靠里面的火药爆炸石壳杀敌,所以叫“石炸砲”——注意这砲字是石字旁。到了后来,明代的地雷开始出现铁质,并改进了引火装置。
起初的引火,就是火线,看到敌人来了,估摸一下时间,然后提前点燃引线,这样敌人到了,差不多就能爆炸了。但是这个缺点太明显,万一你估算的时间不准,亦或者对方忽然改变了行军速度,那这个地雷就炸不准了。
于是后来就用了钢轮发火——这种装置可以算是触动发火设备,只要踩到,里面的火石就会和钢轮摩擦生火,点燃引线,能精准爆炸。据说最开始是戚继光搞出来的,但这一点存疑——高务实了解到,这东西在戚继光之前可能就有了,只是不太好用,戚继光后来调集人手对此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改进。
但戚继光的改进也只能说是在对比此前的钢轮点火地雷进步比较大,却并不能让高务实满意。早在军工私营之前,高务实就已经知道戚继光式钢轮点火地雷的点火成功率也没超过一半,而另一些则又过于容易点燃,导致莫名其妙的自己炸了,以至于当时运送地雷的差事跟玩俄罗斯轮盘赌差不多,会不会在运送过程中顺便把小命也搭上,那都是没准的事。
于是隆庆年间,高务实就用自己画的图册送给戚继光,请他继续找人改进地雷。
然而高务实本身也是个半吊子,他只是知道基本原理,自己画的图其实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设计累赘等等,于是等到了军工私营成功推行之后,京华兵工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地雷系列的大发展。
提到京华的系列地雷、水雷、手雷产品,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他叫高翊。
高翊原是逃难军户出身,因其家传制造火器技艺出众,早年被高务实的大伯高捷在提督操江时收于麾下,尤善制造各种霹雳火球。后来高务实得到三慎园时,被高陌推荐给高务实。[参见本书“小阁老”卷第044章人才不少]
一开始,高务实对他的使用比较宽泛,结果高翊也没搞出什么特别优秀的好东西,后来高务实通过考察发现此人对于火铳、火炮这些不是特别擅长,但是对地雷这一性质的东西天赋既佳、技艺也精,于是开始量才使用,让他专门造“雷”。
这个决定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高翊在五年内设计出十三种各式各样的“雷”,包括地雷、水雷、掌心雷(手雷),甚至还突发奇想搞了火箭雷——大明的火箭发展还不错,当然不是后世那种发射卫星的品种,是火箭弹类似的火箭。因此高翊也想利用一下,设计了两款“载雷火箭”,说是既可以用于攻陷堡垒,又可以用于海战。
可惜这个设想因为被高务实否决而夭折了,高务实认为这两件事交给火炮就能解决,暂时不需要考虑用什么“载雷火箭”。
其实高务实自己也觉得“载雷火箭”的思路未必不行,但他知道京华当时还不能瞎搞。
一来,京华在他的个人定位中,是要给科技发展指明方向的,而“载雷火箭”算不算正确方向,由于并没有历史证明,所以他也不敢肯定,犹豫了几天之后还是选择谨慎一些,先不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