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宫里宫外(一)

    第282章 宫里宫外(一) (第2/3页)

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刘平听完懵然,迟疑了一下,道:“这似乎说的是刑部该管之事,与南洋皇庄有何干系?”

    “道理是想通的。”高务实说完,见他仍不能理解,又道:“据《慎子载,孔子曾言: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

    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

    然后问道:“这一段你总能理解了吧?实在不行,最后这句你总能明白吧?——赏不逾时,罚不迁列。”

    这八个字很好理解,就是说奖赏不要过时,为的是使民众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惩罚要就地执行,为的是使民众迅速看到做坏事的恶果。

    虽说高务实这里用此做比,有点把大明当做孔子口中“德衰也”的周朝之意,不过刘平反正也听不出来,闻言反倒是理解了高务实的用意:“哦,您老是说……如果只有惩罚而没有赏赐,那些人就算看起来在认真做事,但因为没什么奔头,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不会怎么用心干活,是么?”

    看来读书少不一定就笨,刘平这个理解能力还是可以的。

    “不错,正是此意。”高务实道:“军户此去虽是种地,但他们毕竟是军户,有时候军中的一些原则也是通用的,若不能赏功罚过,又谈何令行禁止?更别提让他们自己愿意多努力一些了。”

    “侯爷果然高见,那依侯爷来看,这皇庄赏功罚过的规矩该是如何去立,才能既不使皇爷责备奴婢康天家之慨,又能保证这些良田能够尽早开垦并且丰收?”

    哦,原来刘平方才那些极尽剥削之能事的做法,还有部分是出于担心朱翊钧怪他康皇帝之慨的心态?行吧,这也不是很难理解,毕竟这样一项巨大的任务,自然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权力和不便明说的利益,暗中觊觎的人肯定不少……

    且慢。高务实一想到此处,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人的面孔——李文进。

    李文进,初代武清候李伟三子,慈圣李太后幼弟、万历天子朱翊钧亲三舅、御马监掌印大太监。

    这厮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财,而且他有贪财的“本钱”。他曾为了保护姐姐和外甥的安全,自宫进入内廷,长期充当这母子二人的最后一道安全阀。直到隆庆帝登基,李太后位晋贵妃、朱翊钧入主东宫,李文进的这项任务才算消停。

    历来做姐姐的就往往最疼幼弟,做外甥的也容易亲近舅舅。李文进既是至亲,又有如此大功为凭,在朱翊钧登基之后自然成为朝野中一个超然和特殊的存在。

    某种程度上来说,朱翊钧对李家格外恩卷——给外公追赠安国公,给大舅特许不推恩而袭侯爵,给二舅也任命了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等等这些,可能都有李文进的一份功劳。

    但是这样一个人,他却是个贪财无度的家伙。早年间高务实就经常和他“做买卖”,给了他一些京华手中生意的分红权,直接塞钱的时候也不少,两人之间关系一直不错。

    不过,随着朱翊钧的地位越来越稳固,李文进过去对他们母子的保护作用早已消失,而高务实在政坛的地位快速提升,也使得其对李文进的帮忙需求大幅减弱。当然,还有李太后不问朝政带来的影响。

    总之,李文进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基本上就是挂名当个御马监掌印大太监,在名义上负责监军京营,同时监管宫里宫外的净军——也就是一群太监兵。

    京营其实早已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