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经济与党争(卌七)谈妥

    第288章 经济与党争(卌七)谈妥 (第2/3页)

各大勋贵,怎么就不算门阀了呢?开什么玩笑,宗室不过是个猪圈,甚至现在高务实连猪圈都想给他拆了,在政治地位、政治实权上他们根本不值一提。

    至于勋贵,他们倒是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他们负责的不是国家的运转,而仅仅只是拱卫皇权。举个例子,假设朝廷明年要加税或者减税,请问是内阁首辅的意见重要,还是某位国公爷的意见重要?

    别开玩笑了,任你是哪家国公爷,但凡不是嫌自己这个国公干得腻歪了,那就压根不会就这个问题多说半个字。

    别说是这些朝廷行政上的事务,就算是五军都督府主管的那些事,国公爷与其他勋贵们一般也不会和兵部纠缠太多——除非兵部说以后勋贵们连在五军都督府挂名都不允许,那他们或许会跳出来跪求皇帝为他们做主。

    当然,这种情况下皇帝有极大概率也是真要为他们做主的,毕竟如果勋贵们完全靠边站了,那皇帝也就真成了孤家寡人,开始变得有些危险了。

    总之,朝廷实际上的行政大权都在文官集团手中,而文官集团的权力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无法合理合法的转到自己的儿孙手中,只能通过“师生”、“同年”、“联姻”等关系来维持。

    而即便有这许多加持,家中的学业也必须搞好。因为你一代人没考上还能靠上代人的余荫,可要是再多一两代人考不上,那就真的只能家道中落了。

    如此说来,前两条分别是社会思想不同,权力继承制度不同,那么朱翊钧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呢?

    是权力分配不同。

    霍光执掌大权靠的是什么?除了汉武帝临终前给他的“顾命大臣”地位之外,真正重要的毫无疑问是“大将军”之职。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

    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燕之乐毅,秦末之宋义、项羽,为一国之最高军事统帅。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

    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如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刘启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而后刘彻以卫青为大将军,并规定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后又设大司马,为将军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权力逐步转入中朝。武帝时天子的宾客,大都是挂着侍中头衔与政的。但武帝时的将军都是领兵出征,并不过多参与朝廷政治。甚至卫青和霍去病并为将军,加大司马,亲信无人可以比拟,但他们也只是主要掌管军务。

    到霍光时,开始用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在宰相之上。从此,大将军实为中朝官领袖,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汉成帝后期,改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设金印紫绶,去将军之号。

    总之,按《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而按《文献通考》卷五十九则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最后这句话很关键,“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所以说,霍光在武帝去世之后,不仅是大汉的“首席顾命大臣”,还是“军政全权掌控者”。

    那么,朱翊钧所谓让高务实“去做霍光”,高务实真能做到吗?其实不能,因为汉、明两朝的官职体系相去甚远。

    大明早已没有宰相,而现在的所谓内阁首辅,顶多只是宰相的超级弱化版。首辅既无宰相之名,也无宰相之实(主要指开府设置官吏等权力),仅仅只是由于卡在了皇帝与百官的中间,占据了原本属于宰相的“生态位”,所以在外界还会被以“相”称之罢了。[注:这一点在本书很早的阶段就有论述,这里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