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三路凯旋(十二)三道奏疏

    第289章 三路凯旋(十二)三道奏疏 (第2/3页)

察院之职权,应涵盖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诸方,以确保都护府运作之公正高效。察院官员,宜选派德才兼备、清名素著、精干练达之人担任,以适应西域复杂之形势。

    察院之权限应有明确规定,既保证其不受各方掣肘干预,又避免权力过大导致滥权。察院当有权对都护府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审计,对违法之举进行调查、弹劾。然鉴于西域之特殊,凡涉及重大案件,则应上报朝廷,由都察院裁定,内阁审核确认,再报陛下圣断。

    此外,察院应与都护府下各衙门建立沟通,确保信息互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察院还应定期向朝廷报告工作,接受都察院之指导与内阁之监督。

    臣所陈之策,皆出于忠诚之心,为国家长远而计。若蒙陛下恩准,臣当尽心竭力,以期西域监察工作得以完善,确保边疆长治久安。臣不胜惶恐待命之至,谨奏。」

    如此三道奏疏,可谓各有侧重。

    刘綎的奏疏主要是说明战争过程,最后向朝廷询问行止——是就地转为固守已经获取的西域之地,还是稍加修整之后再次追击察哈尔部。

    这当然是他应该考虑的事,毕竟此前高务实的命令就分了几种情况。最基本的一种情况就是只需要他击败察哈尔部,收复西域故土。在此情况之下当然有一些小问题,比如现在伊犁河谷的确已经到手,但费尔干纳盆地却还没有。

    所以,刘綎的问题其实是:现在我部是先确保伊犁河谷的稳固,还是继续进军把费尔干纳盆地也拿下来?

    如果还要拿下费尔干纳盆地,就属于第二种情况了。即一次性攻取高务实西域战略所划定的两大战略区块——伊犁盆地和费尔干纳盆地,以便将此二地打造成明军对中亚进行战略威慑的两只拳头。

    能不能拿下费尔干纳盆地呢?高务实上次去禁卫军京北大营商议大明军事编制改革的时候,戚继光就对此有过献策,只不过有些冒险,而且对实施前提有较高的要求。

    王庭撰的奏疏则是提出了西域稳定发展的全面策略,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教派等多个方面的建议,旨在为西域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他这个甘肃巡抚本来就在此次西征作战中充当后勤负责人,相应的自然也要关注西域收复之后的安顿工作。而且,很显然他看出了高务实让他做这个甘肃巡抚的用意——现在是甘肃,将来却要管西域。

    西域收复于高务实秉政之时,第一任行政主官自然也必须出自实学派中,甚至更明确一点说,就是要出自「高党」。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即便高务实不说,天下人对此也有所准备,而且并不会觉得过分。

    熊廷弼的奏疏则专注于西域都护府的监察体系建设,建议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察院,以确保都护府及其下属机构的公正高效运作,并强调了监察机构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信息流通和监督机制。

    察院制度本身没什么奇怪,大明各省都是如此。只不过熊廷弼将西域都护府的察院职能明确了不少,而且掺入了一些私货。比如按照他奏疏中的说法,就明确了内阁对西域察院的监督权力。

    要知道,大明各省的察院本质上只是围绕该省巡按御史一人来运转的,而巡按御史这个职务相当特殊,他甚至不必向他所在的上级衙门——也就

    是都察院负责。

    没错,当御史挂上了「巡按」名头,就只向皇帝本人负责。只有当巡按御史交卸巡按职责,重新回到都察院成为单纯的监察御史,才需要向都察院的主官左都御史负责。

    那么如果西域将来的监察制度采用熊廷弼的建议,就会形成「都察院指导,内阁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当然,理论上最终的决断权还是在皇帝。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一旦内阁也有了明确监督权,实际就一定会大大代替皇帝的直接管理——正如现在朝廷的行政权一样,万事都先经过内阁一手,皇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只能按照内阁的建议来决策。

    汉弗莱爵士有过名言,大意是:我们要给首相几个选项,让首相觉得自己是可以选择的。但选项里有两个选项意思差不多,剩下的一个选项则基本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