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保守与扩张

    第153章 保守与扩张 (第2/3页)

,其中反应出的是大汉海上贸易的扩张性,是为了维护南洋航道与贸易通道的安全,体现的也是一部分海军将士的进攻意志。

    哪怕就冲这一点,对郭良平为首的一些海军将领的要求,刘皇帝也要支持。何况,打一个看似强大,实则还是土著势力的三佛齐,刘皇帝也不觉有什么困难,出一偏师,只怕比之当年教训高丽还要轻松。而三佛齐三番两次拒绝朝廷的“善意”,这是不顺从的表现,也该予以教训。

    至于安东那边室韦人的迁移入侵,就更不足为道,可以看作是土著蛮人的骚乱,安东都督府自己解决即可,倒也无关大局。

    只是,当这些情况综合起来,一起呈现在中枢大臣案头时,就不免感到担忧与为难了。

    大汉建国已经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中,文治武功上的建树都值得称道,而挺过了这三十五年,上上下下对国家的认同也已经形成,政治上的平稳,经济上的繁荣,似乎也证明了,大汉不会是一个短命王朝,这足以让人安心。

    但伴随着的,是以贵族官僚为主的保守势力的抬升,保守意识的加强,历史的惯性让他们在队内事务上,为了帝国的稳固,为了阶级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吝一切手段去维护。

    而在对外事务上,就不可避免地,做一些看起来更加稳妥、安全的选择。海外贸易的兴起,确实让一部分新兴阶层抬头崛起,但那仍旧是少数。

    大汉的基本盘已经够大了,内部的资源也足够让绝大多数的上层阶级吃饱喝足,因此,他们习惯性地偏向于把内部经营好,而不愿意贸然扩张,毕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不论是西征还是南下,都体现着刘皇帝的意志,在这方面,刘皇帝就是一个少数派。

    当然,保守势力的考虑也是有依据的,最近的教训,盯着李隆基就行了。当然,没人敢把刘皇帝比作李隆基,但观近些年朝廷内外的形势变化,把赵普当作李林甫的人却有不少。

    打就打吧,既然亮了刀子,不见血,没有足够的收获,怎能轻易罢兵。在很多朝臣的考虑中,只要战事进展到一定程度,达到一些可以接受的目标,就可以上谏罢兵了,恢复和平稳定了。

    但是离弦之箭,是不好把握的,只两个月的时间,就让大汉朝廷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想法,有些天真了。

    尤其西域的战事,随着前线的战报不断传来,巨大的伤亡,血淋淋的数字,让很多人心生隐忧,当然,他们不会承认内心的胆怯与保守。

    在建国以来,历次战争中,上百万的伤亡历历在目,与之相比,龟兹城下的死伤,根本算不得什么。但这并不妨碍一些熟知历史的人以史为鉴,笃定如果不压制扩张的欲望,那么西域战事必然会成为朝廷的国力丧失的一个出血点。

    哪怕摆一些现实的东西,为了支持西域数万大军,单靠河西是不够的,还得从西北抽调人物力,方才能够满足,这本身就意味着巨大代价。

    毕竟,西域的汉军可不是发一把武器就成军的,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