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得而复失(求订阅!)

    第三百二十八章 得而复失(求订阅!) (第2/3页)



    到了蔡仍统治时期,蔡仍更是对税收进行了质的改革将没必要的税收全都砍掉,甚至直接颁布了三年免税政策,让燕云地区(尤其是云地)的人可以休养生息。

    轮到大宋接管燕云地区之后,赵佶君臣在燕云地区却实行了和内地一样甚至更高的官盐制度。

    不说跟蔡仍时候相比,燕云地区的人,现在普遍认为,蔡仍统治时期,他们就像在天堂里生活一般,后悔死了没有跟蔡仍去高丽。

    只说跟辽国后期相比。

    辽国后期时,每贯四百文,得盐一百二十斤。

    到了大宋统治时期,每斤盐暴涨到二百五十文,甚至是暴涨到了二百八十文。

    如此高的盐价,如此大的反差,大宋政策所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民心尽失。

    关键的关键,大宋做了这么多,也没有买到常胜军和义胜军的忠心——无论是常胜军还是义胜军,他们从上到下,从军官到士兵,对大宋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

    他们中有些人,自认为是辽国人,因为辽国已亡,他们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投靠了大宋。

    他们中有些人,原本也想投靠大宋,老老实实的当宋人,可是,宋人却不断嘲弄他们,侮辱他们,对他们的汉人身份不予认同,这导致他们心理严重失衡,使得他们的立场与观念极不稳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赵佶君臣对此却缺乏清楚的认识,他们还洋洋得意的用着他们的帝王之术、御下之术、平衡之术,希望依靠他们既不信任又不得不依靠的常胜军与义胜军来保卫大宋的北部边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佶君臣在政治上是多么幼稚与可笑。

    一旦边境爆发战争,燕云地区的汉人占大多数的常胜军和义胜军,能为大宋卖命吗?

    ……

    宣和五年四月初,完颜宗望从金国南京(平州)派出使者,来宋朝河东宣抚司找谭稹,请求借军粮二十万斛。

    金使说,这是前任宣抚司曾答应的事,也就是童贯所率领的宣抚司答应的事——实际上,这是赵佶同意的事。

    谭稹对此感到很为难,他回答说:“二十万斛粮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再说,自我来宣抚司后,就从没看到答应借给你们军粮的片纸只字,所以这事很难办。”

    金使解释说:“借粮之事,是贵朝使者王宗昌在去年四月亲口答应的。”

    谭稹一听是口头答应的,便没好气地说:“口头答应岂能为凭?那你们去找王宗昌要吧。”

    此时,金军的确缺乏军粮。

    这两年,自金国咸州(后世辽宁开原)以南,苏州(后世大连金州)、复州(后世大连瓦房店市)以北地区,年谷不登,民间饥荒严重,以至于有易子而食的情况出现。

    其实——

    不仅金国闹饥荒,大宋同样如此,尤其是燕云地区。

    云地还好一点,蔡仍到底在云地治理了一年时间,又大力发展农业,让云地之民有了点积粮。

    可燕地不行,满打满算,蔡仍他们在燕地也没待上三个月时间,关键那三个月又不是春耕时期,然后蔡仍就决定撤出燕云了,并果断的开始撤离了,这就导致,蔡仍政府根本就没有在燕地发展农业。

    后来,大宋接管了燕云地区后,一心只想着怎么抢占地盘,加之官员颠换、政策混乱,别说发展农业,都没有人去劝耕复农,结果导致燕云地区(尤其是燕地)完完全全的错过了当年的春耕。

    可以说,那一年,燕云地区几乎颗粒无收。

    燕云地区的人坐吃山空了一整年时间。

    次年,又逢天下大旱。

    结果——

    燕云地区(尤其是燕地)遭遇了极为严重的饥荒,父母食其子,甚至,有病死尸体插纸标于市,人售之以为食钱。

    别说普通的老百姓了,就连当兵的都是骨瘦如柴,乡兵更是十个中有七八个饿死了。

    燕云地区的饥荒别提有多严重了。

    这也使得燕云之人,无不恨大宋朝廷,无不后悔死了没跟蔡仍去高丽。

    在这种严重缺粮的情况下,完颜宗望跟谭稹要两百万石粮食,你让谭稹去哪给完颜宗望弄去?

    这也就不怪谭稹推脱了。

    可完颜宗望才不管这些,他只知道,大宋答应借粮给他,而谭稹又大加推诿,还冷嘲热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