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小树似长高 文举变通法

    第五十九章 小树似长高 文举变通法 (第2/3页)

能说已在变好,然就眼下的形势来看,至少是不会变得再坏了。

    却就在这时,唐艾也自襄武传了一道书,禀报莘迩和定西朝中,秦州出现了蝗虫。

    秦州、河州接壤,秦州出现蝗灾在莘迩的预料中,所以看到这个消息,他并不感到意外,也不吃惊,当即回书唐艾,叫他暂时停下陇山的战事,立即全力展开灭蝗。

    唐艾在上书中,除了说秦州出现蝗灾此事,还报告了另外一件事。

    即在陇西、天水边界,修建壁垒此事。

    几个月的修建下来,不仅两郡边界地带,包括武都和天水的边界地带,修筑成了足够的壁垒,而且襄武、獂道、狄道等因秦军围攻而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的诸城,也都完成了修缮,又并且在襄武等城的外围,亦各修建成了一两个坞堡,与主城成犄角之势。

    这是个不错的消息。

    蒲茂如果再来犯境,难度就会更大。

    河州蝗灾被遏制住了恶化的势头,陇州方面的消息,陇州蝗灾也得到了抑制。

    氾丹和陈不才等纷纷上书,俱称这都是令狐乐修德有功的缘故。

    莘迩闻知此讯,一笑置之。

    他有了余暇,将注意力重新转到文举此事上头,和黄荣接连通了两封信。

    黄荣回信中说:谷阴朝中对此的阻力前所未有的大,就在前两天,便连一向不肯露头的陈荪也上了一道书,反对开文举,张浑尽管没有反对,可态度很不积极,甚至可称消极;身为定西国君的令狐乐对此则是左右摇摆,含糊模棱。

    说到底,再是因为各种利益,张浑、陈荪不得不和莘迩合作,或者采取不抵抗策略,可是文举此制,实在与均田等制不同,就像陈不才的话,此制是在“乱伦常”,一旦得以施行,大批的寒士由此入仕,势族们赖以掌控权力、财富的特权根基就会被动摇,最终瓦解。

    所以,张浑消极、陈荪公开反对,不足为奇。

    摆在莘迩面前的,现在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强制推行,一个是另想他法。

    莘迩征询了黄荣、羊髦等人的意见。

    黄荣认为,完全可以强制推行。

    凭借莘迩以往的声望,挟去年秋襄武大胜的兵威,就算是强制推行,谁还敢生乱不成?

    羊髦认为,最好不要强制推行。

    文举一开,大量的寒士涌入“体制”里头,的确是可以加强莘迩的政治势力,但是通过文举而进入政权中的这些新人,限於从政的经验、资历等方面,他们在最先的时候,绝大多数肯定是只能充任下级、辅佐,没个一定的时间,没有充足的锻炼,他们是成不了气候,影响力亦是有限的,此是最好不要强制推行的原因之一。

    到现在为止,谷阴朝中也好、州郡官寺也好,把持要职、占据多数的仍然是士族中人,如果强制推行文举,那么因此入仕的寒士与这些贵族士人,双方势必就会产生矛盾,如此一来,朝中、地方可能就会陷入内斗、内耗,此是最好不要强制推行的原因之二。

    相比黄荣的“快刀斩乱麻”,羊髦此议是老成之见。

    莘迩思之良久,召来张龟、高充等人,再又问询他俩的意见。

    张龟是寒士,高充是普通士族出身。

    两人的意见却是一致,都赞同羊髦的观点。

    莘迩最终做出决定,亦庄亦谐地心道:“虽是我已用数年时间,以武举、小规模的文举等政做了铺垫,但面向全陇正式大规模地开文举的客观条件,看来却还不成熟。这些‘反动’、‘腐朽’、‘阻挡我进步潮流’的势力依然不容小觑。罢了,那我就先把我的备用之法拿出!”

    想定,他从容地与张龟、高充说道,“既是卿等俱以为不宜强制推行,那我就从善如流,此制便暂不行之,但是暂不在全陇施行此制,我以为,却不妨可在河州施行此制。”

    张龟不解莘迩之意,说道:“明公此话何意?‘在河州施行此制’,明公是打算要在河州单独开文举么?”

    “可以这么说。”

    张龟说道:“龟愚钝,敢请明公开解,何谓‘可以这么说’?”

    “我又不是河州刺史,我哪里能在河州单独推行此政?况乎我即使是河州刺史,无有谷阴朝中允许,我也无权在河州单独推行此制。但我虽不是河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