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乌篷船上】

    361、【乌篷船上】 (第2/3页)

以也包容的很。有些年长者,往往还会带着多年的人生经验,上前拜见讲几番,只为让他们多些知识。

    与此同时,那些参加了义军的人,他们的家属,也收到了从军中寄过来的饷银和家书。由于治军严格,义军之中克扣军饷情况很少很轻微,往往到手能有九成之多,冠绝天下。

    有见识广泛的人说,这也是义军兵锋无坚不摧的根本之一。

    再往南,水网密集起来,这里河流比道路还多,步行和车马交通远不如渡船方便。

    方长入乡随俗,找了条小船,出几文钱,让其撑着自己向南走。

    船家戴着斗笠轻轻撑着长长的船蒿,小小的船儿在水流中穿梭,十分轻盈迅捷。

    这种船是这方地域的主要交通工具,船身狭小低矮,上面有个竹篾编的船篷,为了防腐漆成黑色。里面只铺了张草席,乘客往往坐在船头,看着前方,与船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聊天,路途便在这种悠闲中过去。

    “客人从江北来的?那可真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这里的口音相比中原来说,有些绵软,和这里的山水一样,人也普遍长得秀气。听到船家的感叹,方长笑道:“中原和江南紧挨着,从这里道江北不过几百里,这天下不算大,本就是一家。”

    船夫手上撑蒿的动作毫不放松,对船头坐着的方长笑道:

    “客人走南闯北见识的广,当然感觉天下小的很。像我们这样天天撑船,总在这一片儿转悠,每天走不了几十里路的人,自然是感觉天地广阔,难以奢想。”

    “说白了,还是和四方行走的路程远近、时间长短有关,若是有朝一日,平常人家也能用现在十倍的速度到处走,那么说这天下因此小了十倍,也不算差。”

    方长抚掌大笑,称赞道:

    “哈哈,甚是有理,船家此番话语,称得上是真知灼见,您今年贵庚?”

    “五十有三啦。”船家笑了,仰头看了看天说道,他下颌上斑白的胡须,也这动作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