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办法(上)

    第十一章 办法(上) (第2/3页)

,后来吞灭代国和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

    这下好了,燕赵两国终于全面交界了!

    而同时期,两个国家都先后出现了两个雄才大略的君王。燕国是姬康的曾祖父燕昭王,赵国是姬康的外曾祖父赵武灵王。

    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也为了各自的国家将来。

    燕国想南下,赵国想北上。这是燕、赵两国制定的国策,也就是两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

    但在燕昭王和赵武灵王时期,两国还能相互自制,也没有过多的军事摩擦,因为两个君王和两个国家,都知道双方不是那么好惹。

    当燕昭王和赵武灵王两人去世后,两国之间这下就热闹了。

    赵国看到燕国伐齐失败,内部也发生了动乱,就不断派兵敲打燕国。

    燕国在这个时候,国力虚弱,根本就不是赵国的对手呀!

    怎么办?就只能找外援了。

    恰好秦国在这个时候,也想东出,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尤其是现在的秦王嬴稷,雄才大略,采纳了秦相范睢的“远交近攻”之后,把强大的赵国当成了最大的对手。

    燕国姬康的祖父武成王,和秦王嬴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拍即合,签订盟约,准备共同对付赵国。

    这也是正所谓,姬康前世中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燕国与秦国签订盟约以后,对于秦国能在长平之战中,彻底打败赵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长平之战中,燕国与赵国在边境的军事对峙,有利牵扯了赵国的军队。

    让赵国北部庞煖和代郡李牧的两路大军,始终不敢南下,参与到长平之战中来。

    在姬康看来,如果让这两路赵军参与到长平之战中,秦国能否取胜都是个问题。毕竟李牧和庞煖这两个人,都是在前世历史上,留下赫赫之名的两个狠人呀!

    姬康认为,在长平之战中,燕国帮助秦国,牵制赵国的力量是对的。

    否则,如果让赵国打败了秦国。那么赵国,必然会北上吞并燕国,燕国将会灭国。

    但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要相应调整。不能思想僵化,死抱着过去的一切,说什么也不变动。

    华夏在这个问题上,在姬康前世的历史中,吃的亏太大了,数不胜数。

    秦国最终在长平之战中,战胜了赵国,而且让赵国四十五的大军,全军覆没。这个时候,秦国的实力已经傲居六国之首,有了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之势。

    赵国此时,实力锐减,国力虚弱。本身对燕国已经构不成,多大的威胁了。

    在姬康看来,燕国此时就应该马上调整国策,联赵抗秦了!

    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一味的抱着燕秦盟约不放,还像燕相粟腹那样,视赵国为仇敌,准备对赵国落井下石。

    姬康其实现在也有个“盲点”,自姬康来辽地后,虽然这么多年来,没回去过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