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信任

    第二十四章信任 (第2/3页)

宋的士大夫思想出了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不少南方的权贵和官员都在想。

    就算是现在夺回了北方。

    消耗的还是南边的粮食物资。

    好不容易打下北方。

    北方是一时之间也上缴不了赋税。

    那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朝廷又会在江南地区抽调重税。

    所以日子会变得愈发不好过。

    大宋就维持这个样子,照样的富丽堂皇,照样的歌舞升平,照样的是他们文人的天堂。

    开疆拓土,在他们看来就是武人怂恿篡夺的罪魁祸首,大宋不需要西北那些苦寒之地,现在的大宋才是最好的大宋。

    因为他们过得太舒服了!

    从来没有一个朝代,文臣可以这么舒服,国家这么富,养着几万个闲散官吏,美酒、美人、美景、美食,再来几首诗词,人生为什么还要有别的追求?

    开疆扩土?羽林军?神武军?

    这有捞甚子意思?

    不如吟诗作对,曲江流饮,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男儿。

    朝中的大臣都很忙。

    既然商量好了决策,那就分道扬镳,南上北下。

    对于西北层层步防。

    至于北伐之事只能暂且搁置了,大宋最后的精兵可不能丢在了北边,如若真的是让羽林军,淮北军,淮西军大败。

    仅凭着劳师远征,刚刚回归的神武军?大宋难道抵挡住旁边如狼似虎的这四国?

    当天,高丽的使节匆匆拜别。

    吕好问也没有阻止。

    只是收拾好了行装,带着三千老弱残兵北上,不知道的以为吕相公跑去逃难去了,实际上他们是带着不少财帛,准备去稳住西军。

    张浚这个时候也是快马加鞭赶了回来,于是一脸决然的加入了吕颐浩的队伍,值得一提的是礼部侍郎官秦桧也加入了去北边的队伍。

    他们打算去迎回赵官家。

    回来稳住局势。

    当然,就在他们出发的时候,早就有快马先他们一步,北上去了河南。

    虽然他们这相公追不上,但总得先让官家知晓西北的事,这才有了应对的时间。

    大宋国力在这个时代傲视群伦,这群伦还是地球级别的。只是这国力,在两宋之交从来未曾发挥出来!

    可惜宋朝的君臣并没有将经济优势化为实力,宋朝的末年再怎么说条件也比明朝强。

    明朝是皇帝都穷到吃糠咽菜了,国穷民富,当然,这里的民自然不是普通老百姓。

    而宋朝至少还有一战之力,再战之力。

    ……

    数万步骑联军行动起来拉出来的阵仗比同等数目的步军大上好几倍,行军途中,卷起一路玉龙也似的雪尘。盔铠反射雪光,耀眼夺目。

    大宋怎么说也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大辽并称于世百余年,怎么也比区区河间燕军可靠许多。

    宋军一路来进展顺利。

    而女真鞑子凶蛮,一路过来屠城无数,造成了北地庞大的难民潮,再加上河南河北还有无数的起义军,这也是金国头大的原因,他们不想分派太多的兵马用来驻守。

    大宋又富庶得很,不管从哪个角度比,都强过女真那些深山老林出来的鞑子许多,所以不少百姓是向着大宋的,根本就不想和金国同流合污。

    骑军大队行军,其实并不比步军大队快捷多少。马骡比起人更容易累,更容易病。伺候这些牲口可是一门技术活儿。很难长久保持良好状态。

    《魏书》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汉朝一里等于四百多米,按照现在的换算,夏侯渊骑兵一天可以行军六十八公里,如果是单骑这样行军,用不了多少功夫就能把战马给跑废,除非是一人双马。

    北伐大军北上的速度比预料当中快速了不少。

    不过六七天的时间,就抵达东京左近的崇山峻岭之外。

    而韩世忠也谨慎的将大队在山外展开,派出更多哨探去探查各处山道通路的虚实。

    现在韩世忠迫切等待的,就是汴梁那里的情形到底如何。

    ????????而他最先派出的哨探,也并没有让他等待太久。

    燕国开始集结主力布于东京。

    源源不断的大军正在四面八方合拢而来。

    如今对方的意图反而明显了,他们要在这里决战,然后决定天下的归属。

    只是让所有人担忧的一件事。

    宋军哪怕已经杀到了燕国国都。

    可依旧没有看到半分金兵的影子,仿佛些日子他们已经人间蒸发,齐国大将李成也跟着消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