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捡漏

    第十一章捡漏 (第3/3页)

谢过张管事,小子会仔细做事!”

    那张管事点点头,便要回身领着这群人离开。正当这时,狗儿前迈一步高声叫道:“张管事还请留步,小子有话要说。”

    张管事回过身满脸疑惑的看着狗儿道:“何事?”

    狗儿也顾不上回话,匆忙行了一礼就跑到角落边抱过两节竹筒,指着道:“小子今日提水,见水井与厨房有很长一段距离,平时吃水又要使人去挑,费力又费时,若遇到急用时还特不方便。

    今日小的收拾杂物房时,看见这竹筒便想到一法,如这般两两相接,再铺向缸前,吃水时只需在井水边打上水,灌进一端这水就会自动流到厨房,这样岂不是省时又省力!”说完就拿起手中的木筒做了几个演示。

    张管事听罢,便手捋着胡须沉思着不发一言,却见那一旁的短脖子厨师连连拍手说道:“好小子,果然够聪明,这般省力的法子都能想的出来。快快接来,俺厨房可等着急用呢,正愁今晚没人帮我提水呢。”

    狗儿一听又要被拉去干活,急忙说道:“张爷,张爷!快松手听小子一言,这竹筒只能铺个五六步,可接不到厨房前啊!”

    那厨子听了一愣,便撒开狗儿的手,扭着头去瞅那张管事。

    却见那张管事呵呵一笑,说道:“张老弟莫急,既然有这省力的法子,岂有不用之理。纵是这竹筒不够,明日问了夫人,批了钱四处买上一些也就是了。

    至于今晚先调几个杂役过去帮着你提水便是,等竹筒到了,我保证一定会先铺你那里的!”

    说完又对着狗儿道:“小哥儿名叫狗儿是吧?”

    狗儿忙回道:“俺叫赵狗儿,后面是俺兄弟刘狗剩!”

    张管事点点头道:“狗儿啊,你可知从井边到厨房处,可需用多少竹筒?”

    狗儿一愣这么简单的问题,他堂堂大管事还需问自己,想来是这张管事再考验自己吧!

    于是便恭敬的回道:“这一步当用这一尺来长的竹筒三根,从这里到厨房当有三百来步,俺觉得当需九百来根,不过若是能寻到那丈长的竹筒就能节省很多,接缝处少了,这损坏漏水的毛病也会少些。”说完又仔细想了想道:“竹筒毕竟容易损坏,不如换作陶筒来用,还能深埋在地下,更不宜损坏!”

    一旁的张管事看着狗儿说个不停,也不打断笑呵呵的瞅着他看。

    直到狗儿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才发觉出来,忙不好意思的挠挠头道:“让张管事见笑了,是小子啰嗦了!”

    “无妨,你说的很对,狗儿你可是进过学?”

    狗儿想了想便诚恳的回道:“小子只跟随父亲识得过一些字,不曾进学。”

    ‘进学’如同后世的‘上学’。这宋朝,是一个商业气息非常浓厚的朝代,经济的繁盛造就了工业技术的大突破,造纸术得到了改进,活字印刷术又使得书籍在民间的普及。

    再加上朝廷为了提高百姓的识字率,出 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兴学”,各大学院、私塾便如雨后竹笋一般到处绽放。

    百姓们有了钱,就会花上一些,送自家的孩子去各大书院进学,争气些的还能在科举举试中,得个‘进士’回家光宗耀祖,从此麻雀变凤凰!

    不争气的也能凭着认识些字,找一个体面的工作。

    所以说两宋时期是古中国自文明创立以来,文化最昌盛,识字率最高的时代。可恨她自娘胎出来时就得了小儿麻痹症,被金揍得苟延残喘,又被元一股脑的赶到海里喂了鱼!

    正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国人当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