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四章艰难生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三九四章艰难生活 (第1/3页)

    宋朝的科举考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时多次进行了改革,不光是科目多,考试场次也多,有甚者,考一场科举下来,用担架抬出数十个人来,都是小儿科的事儿!

    仁宗朝之前,进士省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考诗赋,第二场考论,第三场考策,第四场考帖经,本着先诗赋、后策论的原则进行分场淘汰制,所以头两场很重要,就像后世高考的语数外一般。

    后来在范仲淹执政之时,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进,以进士科省试为例,一般定为三场,先考策,次考论,再考诗赋。

    完全反了过来,毕竟科举取士,要的是治国执政的干臣,那些花样文章的诗赋用来点缀就行。

    再后来,神宗朝王安石大大强势崛起,又推行科举考试新法,这下动作狠辣,不光废除了明经科等诸科,还对进士科考题进行了大改,罢诗赋、帖经、墨义、对子等内容,重经义。

    除此之外,又把三场定出身,改为考四场。

    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

    《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本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还有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何为经义?

    就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然后让考生们阐述其蕴含的义理,就像是后世的阅读理解一般,从一段故事中总结出一套大道理来。

    何为论?

    这个与灌心灵鸡汤的经义还有些区别,他类似于后世的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中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好比说,对《史记》中那个要富贵权势,宁愿挨一刀的家伙,你有什么看法?当然这是后世人的说法,换算成宋朝,这道命题作文题目是“日暮途远倒行暴施之论”。

    何为策?

    这个类似后世的申论,一般都是对当前朝政时务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一般写一千个字就行了,当然也有秀自家文采的大佬,洋洋洒洒的写上个万把字数来。

    再炙热的太阳也有日暮时,王安石大大黯然出局后,后来的接任者,陆陆续续对科举又指手画脚的进行改革,再加上官场执政人员起起伏伏,科举考三场或四场,以及考试内容也不断变化。

    神宗朝以后,时而诗赋与经义并行而举,时而又罢诗赋,专用经义取士,只看当年主理政务的官员如何抉择。

    至于排名次的殿试,作为复试,初期与省试等同,太祖朝时仅考诗赋,太宗加试论一道,神宗时罢诗、赋、论三题,专以策问,限千字,刑律、断案、理政这些实践内容,后来也相继加入进来。

    哲宗元枯时,恢复诗、赋、论三题,绍圣以后,又遵熙宁试策之制,高宗建炎二年,最终规定殿试试策,终南宋之世不再变化。

    这时候有人问了,为何一个考试怎么老是改来改去?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的执政者上台,总要对当时的政务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