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

    3.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 (第2/3页)

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理想与现实脱节。很多年轻人认为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发展的机会。

    我国大学生受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能摆正就业心态。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奇缺。因此,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员,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并且,在大学教育上,由于条件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上大学,所以当时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精英教育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的一般性工作岗位也需要人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这也促使大学教育面向更广泛的社会人群,成为一种大众教育的模式。

    但是,精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因为大众教育模式的到来而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当前的毕业生而言,往往是眼高手低,受那种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是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干起,更不愿从事不能很快实现经济效益基础性工作,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和毕业生不能摆正就业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是增量就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原有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终极导致就业岗位总增量相对减少。二是“有业难就”。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就业机会(岗位)短缺,而是结构性缺陷,即毕业生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导致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部门就业岗位无人就业。三是“信息不畅”。即信息不畅通、分歧错误称造成的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