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采访继续

    第七十章采访继续 (第3/3页)

笑。

    不过如果不是知道未来发生什么的话,他也不会相信破10亿的导演竟然是徐正,这个在以前是一位演员,现在是导演的光头,而且还是扛起了种花家电影票房大旗的导演之一。

    “那张导,请问您是怎么看待文艺片?”

    “国产文艺片?”

    张离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这次他没有等章云开口,他反问道:“章记者,你认为国产文艺片最繁荣的时间段是哪个时候?”

    “应该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吧,那个时候很多优秀的导演,拍出了很多优秀的电影。”

    “对,就是那个时候,现在很多人说种花家的电影最巅峰时期是就是那个时候,当时诞生了一批的大师,一批的优秀电影,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电影市场却是很萧条的,观众甚至都不愿意进入电影院。观众不进电影院不买账,那电影就很难回本了,如果不是国家支持的话,恐怕那些电影就不能出现。电影虽然说是艺术,但是拍摄电影是要钱的,毕竟不管是器材还是演员还是道具什么的都要钱,如果电影连成本都回不了,那还谈什么创作,谈什么电影?”

    “所以,我们要的是用商业片让观众进入到电影院,而不是拍出那些观众一点都不喜欢看的沉闷文艺片,让观众连电影院的大门都不想进。以前国内市场萧条的时候,是真的观众们不喜欢电影吗》?不,只是单纯的不喜欢国产文艺片而已。那时候《少林寺》是什么情况我想不用我说就知道吧。现在好莱坞电影现在已经敲开了种花家的观影市场,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我现在想说的是好莱坞进来的电影都是商业片,而正是这些商业片把票房最大的蛋糕给吃了下去。

    如果真的不需要商业片的话,那国家也不会扶持电影行业了,如果真的只靠文艺电影的话,那么那些文艺导演也不会到处酸了。”

    章云根本想不到一个大陆导演竟然能看的这么透彻,或者说从一开始的目标就这么明确了。毕竟现在种花家的商业电影这几年才真正的算是好起来。只不过一想到ww的电影市场情况,章云的心情有低落了。

    “所以,张导您现在的意思就是那些拍摄国产文艺片的导演是妨碍了种花家电影发展的毒瘤了,那您觉得这些导演都有谁呢?”

    “不,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种花家真正的电影大师应该是第五代导演,也就是老谋子他们。

    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10年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正如陈无极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

    与大陆第五代一样,hk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安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hk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至于和第五代的导演比起来,第六代导演们就差了太多逊色了许多,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体。

    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10年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

    总的说起来就是这些人多数都是一群有过很好教育的人,他们在那个年代没有体验过太多的苦。或者说没有喝前辈们那样感同身受,所以他们拍摄的影片总是会去寻找那种以为的黑暗,觉得单个体就是整个种花家都是这样。

    拍摄的电影也是更加的注重个体,结果忽视的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