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柳暗花明

    第16章 柳暗花明 (第2/3页)

,是很消沉的。

    脑海里总是浮现着自己那位朝鲜好友,金允植为自己送行的那首《送慰廷归河南》诗:“名高人多嫉,功成众所忌,此事古今同,处事谅不易;最值危急日,人敢敛手避;黜者怀首鼠,懦夫常惴惴;事定反觅疵,利**渐渍;遂将功为过,摧折丈夫志;君今浩然归,俯仰无所谓;天日照孔昭,贤才岂中弃;相见如不远,努力勉王事。”

    这个世上如果还有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也就只有这位朝鲜朋友了!袁世凯长叹了一口气。

    一九八五年三月,日本伊藤博文一行来华,谈判解决中日军队在朝鲜的冲突和撤军问题。

    清**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之谈判。

    四月,经反复协商,签订了《天津条约》。

    规定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两国均不派员教练朝鲜军队。今后如发生变故或重大事件,需要派兵去朝鲜要相互照会,事定即撤,不得留驻。

    这个条约虽然解决了中日当时的军事冲突问题,却为日本出兵朝鲜留下了伏机。

    在谈判中,日本方坚决要求严惩袁世凯,遭到了李鸿章的严词拒绝。

    他强调营官奉国王之命带兵入宫是正常之举,无任何错处。

    同年夏天,清军从朝鲜撤回国内。

    军队的撤回,特别是袁世凯的离开,清**基本失去了对朝鲜的管控。

    闵妃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借机投靠俄国,企图请求俄国保护和训练军队。

    李鸿章得知这情况后,认为不能坐视不管。而朝鲜的亲日派,对大院君李罡应被软禁在中国一直惴惴不安,多次提出异议。李鸿章权衡利弊后,决定送大院君李罡应回朝鲜,利用其的影响和力量,牵制闵妃集团。

    谁去护送呢?李鸿章想到了袁世凯。

    李鸿章先征求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的意见。

    袁保龄看袁世凯能够看准时机,及时摆脱朝鲜的困境还是很满意的。觉得袁世凯到底没有功名,没有往上升的敲门砖,所谓先天不足。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科举这一课是非补不可。而现在朝鲜驻军已撤回,没袁世凯什么事了,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恶补一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没征求袁世凯意见,就自行做主,在李鸿章面前力辞这个差事。

    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是士大夫,李鸿章很理解袁保龄爱侄之心,也就没再坚持。

    接到堂叔袁保龄让自己读书准备参加秋季科考的信,袁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