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柳暗花明

    第16章 柳暗花明 (第3/3页)

凯想都没想就扔到一边。

    早已对读科举的那些书深恶痛绝,自知自己不管怎么样努力,也是徒劳,不可能榜上有名。不过是自取其辱,在人前丢人现眼。

    忙了几年,回到家乡,虽然算不上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但也混了个不大不小的官。

    走科举之路?中了举人又能怎么样?张謇堂堂的状元郎,天子门生,科考第一,还不是给吴长庆当个幕僚而已。

    什么读书自有颜如玉?自己没取得功名,照样抱得美人归。特别是三个朝鲜小妾,一个比一个漂亮。

    找到过去的狐朋狗友,每天花天酒地,袁世凯在家乡也忙得不亦乐乎。

    七月,朝鲜的形势越来越失去控制。李鸿章害怕迟则生变,急于送李罡应回国,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想了想去,还是袁世凯最为合适。

    正在这时,又收到了高宗李熙的信件。

    李熙在信中,明确提出袁世凯是唯一人选。他在信中写道:“自庆军撤回后,民无所持,物情危惧;唯袁舍人据东三年,熟谙国情,练达时务,为上下所信。去年冬,身试危险,廓清乱气,扶植藩邦,诞教皇灵,举国人民方切感佩之心,不图该员成功不居,飘然辞去。现敝邦事务繁殷,无与咨商,应请再派该员东来,籍以镇定民心,筹议时务,必大有裨益于艰难之际也。”

    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李熙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李鸿章用袁世凯的决心。

    在上报朝廷之前,他还是想做通袁保龄的工作。

    送大院君李罡应回国,既事关重大,也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也可能断送了李罡应的性命。

    为了说服袁保龄,李鸿章讲完自己的理由后,也把李熙的信拿给袁保龄看。

    关系到国家的大事,袁保龄不能再推托了。

    李鸿章于是写了如下的上奏:“袁世凯胆略兼优,能识大体,对朝鲜情形,最为熟悉,新旧两党咸相敬重——该国君臣殷殷慰留。昨接朝王来函,亦敦请该员在彼襄助,若令前往,当能处置裕如。(朝鲜)变乱频仍,朝王外虽感德,內则趋向不专,有择强自庇之意(袁世凯)足智多谋,与朝鲜外署廷臣,素能联络,遇事冀可挽回匡正”“因其任重道远,前功本应优予奖擢,令其出使属邦,尤须隆重其位,使之稍有威风,籍资坐镇。”

    保举和推荐一个人,总要说一些赞扬之词,甚至可能说一些过头话。

    但是,从这份奏章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李鸿章对袁世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