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下重药

    第28章 下重药 (第2/3页)

等语,必然就把头目升;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

    这劝兵歌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看出袁世凯的苦口婆心和用心之良苦。

    管理好一个七千人的队伍,又要除旧立新,靠自己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伙人,一个团队的齐心合力。

    要找志同道合的管事之人。其一,要可靠;其二,必须要能力强。

    首先,他想到了自己的挚友徐世昌。

    多方打听,得知徐世昌正因为丧母,在老家丁忧。费些周折,调到了身边。

    徐世昌虽是文人,不懂军事,但足智多谋,官场经验老道,办事可靠。

    在以后的时间里,一直是充当袁世凯的参谋长角色。

    他又请他的朋友荫昌为他举荐人材。因为,他知道荫昌曾经担任过天津武备学堂总办。荫昌推荐了高材生梁华殿和王士珍二人。

    接着,袁世凯又从武备学堂物色了冯国璋和段祺瑞。

    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没让袁世凯失望,成为他小站练兵的重要帮手。

    由袁世凯署名的《训练操法详唽图说》一书,就是出自这三人之手。

    这三人后来被称为北洋三杰,也成为了袁世凯的得力干将。

    袁世凯确实是在把全部心思,用在新军的训练和缔造上了。在腐.败的晚清的官员中,像他这样认真做事的人,还真不多见。

    在别的军中,克扣军饷几乎是惯例,但在他这里,在新建陆军,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他几乎是亲手把军饷发到士兵手中。

    朝廷下了这么大的本钱,建起的这支新军,按说军饷应该不成问题,但无奈清廷的国库太空虚,他们的军饷也常不能保障。

    为了拿到军饷,他要到处磕头作揖,多方奔走。

    他知道欠军饷对士兵和士气的影响。即便是费尽心思搞到的差事,他为了讨要军饷,实在无路可走,也不惜以辞职给上头施加压力。

    有据可查,他曾经几次“一度力辞不干,未得允许”。

    每个军队应该都有军纪,这些军纪单纯地看条文,写的也都不错。

    最重要的是这些纪律能不能得到执行。

    对于这一点,袁世凯恐比谁都清楚。

    刚入伍的新兵还好些,已经养成了很多坏毛病的老兵,要他们改起来就难了。

    矫往很难不过正,肯定地说,在执行军纪的过程中,袁世凯也确实有一些过头之处。

    有些话传来传去就走了样,传到李鸿藻耳中就成了袁世凯嗜杀成性、滥杀无辜。

    清流顾名思义,李鸿藻是很看重自己的名声的。袁世凯是他力主推荐的,保举这样一个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