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知难而上

    第434章 知难而上 (第2/3页)

    新中国成立后,何燏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等职。

    胡仁源(1883-1942)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

    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

    离开北京大学之后, 曾任贾德耀内阁教育部总长,后于1926年3月接替茅以升担任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卸任后任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此外,他还编写了《中等应用力学》《机械工学教科书》,翻译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萧伯纳的《圣女贞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就是胡仁源先生的外孙。

    1913年11月,胡仁源(1883—1942)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后正式担任校长。胡仁源本人科举及第后,曾进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学习,随后留学日、德等国。一般认为胡仁源的教育思想较为守旧。他在北京大学校长任上所聘请的一些教授,多系清末遗老和士大夫,如辜鸿铭、刘师培、姚仲实、陈石遗、黄季刚等人。

    1917年入读北大,后曾任民国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有一段评价:“等到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立北京大学,最初一些做过初期校长的人,对于这个学校,也没有什么改革,到了袁世凯时代,由胡仁源代理校长,胡仁源为人,一切都是不足道,但是听说当时不曾列名于筹安会,上劝进表,倒也算是庸中佼佼者。”

    也就是说,罗家伦对蔡元培入主北大前的几任校长都评价很一般,只对胡仁源拒绝拥戴袁世凯称帝一事很为称道。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策动军阀官僚和御用文人们拼凑各种各样的请愿团体,上书国会要求改变国体,拥戴他当皇帝。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和教授也成为他竭力拉拢和收买的对象。他先封胡仁源为“中大夫”,又授给北大一些教授四等、五等“嘉禾章”。接着他的儿子袁克定“就使人说仁源率大学诸教授劝进”,但遭到胡仁源和北大教授们的严词拒绝。

    “仁源本诸教授之意持不可,谢使者。大学遂独未从贼。”面对权势不为所动,坚守道义,体现了胡仁源的风格气节。

    胡仁源对北大也进行了一些整顿工作和一系列规划,对本科和预科分别进行调整充实,陆续引进了一批国外留学归来的中青年学者来校任教,尤其在1913—1915年,陆续聘任了一批留日归国、倾向革新的章太炎弟子,如马裕藻、朱希祖、黄侃、沈兼士、钱玄同、马叙伦、沈尹默等人到北大文科任教。这些学者注重考据训诂,以治学严谨见称,这种学风以后逐渐成为北大文史科教学与科研中的主流。

    1915年11月,胡仁源根据蔡元培主持定制的《大学令》,设北大首届评议会,聘请陈介石、辜鸿铭、冯祖荀、俞同奎、陶孟和等为评议员,议决校政“大事”。胡仁源的此制度与后来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