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81)帮忙(四)
第十一章(81)帮忙(四) (第2/3页)
里可能不同意?别说是霍越到小洛驿了,哪怕就是让他每天在小洛驿和京城之间来头跑,他都乐意着哩!
但他并不敢立刻就答应。工部的白酒作坊牵扯极多,即便是和霍氏酒场重新签订了合同,想转卖出去也绝无可能。可要是不**出去,那么还是有可能产生大额亏损一一至少也不会有工部当初期望的厚利,所以他不得不借着眼前的机会向应县伯讨教个主意。
他说:“应伯,常大人刚才说我们工部的作坊不能转卖,其实是有内情的。哪怕是再与霍氏酒坊订了新合同,酒坊还是卖不掉。作坊里的人工大都是匠户人家……”
“匠户?”商成猛地沉默下去。他当然知道什么是匠户,设在燕山卫的几座官营作坊里就有一千多户匠户人家。而所谓匠户,就是专职从事手工业生产并在官府另籍编册的人。他依稀记得这种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赵随唐制,这个制度也就延留下来。不过,大赵的匠户制度更加严格也更加残酷。与同属贱籍的优、倡、伎、伶以及流配边疆的军户们比较起来,匠户们的生活更加悲惨。凡是编入匠籍的人,不仅自己不能从事手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他们的后人不能脱籍,世世代代也只能是匠户。象桑秀和真奴她们这种另籍的歌姬还有机会可以脱籍,能够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运气好的还有可能得个封诰,而匠户人家的子女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哪怕是婚嫁也只能在匠户人家之间。匠户每天从早到晚都从事着繁重的劳作,换来的却只有一些可怜的食物和布料,在这种情况下,消极怠工只是常情,逃役逃籍也都很寻常。去年年初,燕山即将对突竭茨人用兵之前,因为有大量的军械需要临时赶制,一座兵部的作坊里的匠户不堪忍受,差点爆发叛乱,不是他们自己走漏风声当地驻军弹压及时的话,最后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乱子。就是这样,前后还是有七十多个匠人被砍了头。对于这件事,商成毫无办法。虽然他很同情那些匠人,但在国家制度面前,他什么都做不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劝导各个官营作坊的官员和胥吏们对匠人们好一点,不要去克扣盘剥他们的那点微薄的口粮。
他沉默了一会,忽然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大赵律法并不禁止人口的买卖,象真奴和桑秀,就是被卖到燕山教坊的,工部完全可以把作坊连同在作坊里做工的匠户一起发卖吧。虽然这样做对匠户们的处境不可能带来什么根本性的转变,可是,既然情况已经坏到不可能再坏的地步了,换个环境,又能坏到哪里去呢?说不定这些匠户还能遇见一个善良的东家……
“没有这个先例。”杨衡盯着脚下的青砖,干巴巴地说道。
商成又沉默了。是啊,凭白无故地官府买卖人口,这说出很难听;而且匠户们再是另列贱籍,毕竟属于自由民,这忽然间无缘无故就变成了别人的奴婢,就算是泥人也要爆发出几分火气;何况杨衡和常秀也不是张朴和朱宣,多半没有向制度挑战的勇气,不可能提出打倒万恶的匠户制度的口号。他仰起脸,在脑海里搜寻着匠户制度消亡的原因。但半天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果。
他换了个思路,向常秀问道:“文实公,工部可不可以在转卖白酒作坊的同时,把作坊里的匠户一起租赁给买家?”他觉得,就象揽工汉出卖劳力一样,工部不改变出卖匠户们的身份而仅仅是把他们组织起来规模化地出卖劳动力,应该不成问题吧?
常秀、杨衡还有田岫,三个工部官员彼此拿目光交换了一下意见,常秀略略地点了下头,杨衡说:“《大赵律》上没有律条。一一应该是可行的。”但他马上又提出新的问题。匠户在官府作坊里一般是由胥吏监工,到了私营作坊之后如何管理?私营作坊大约不会情愿让官府中人到作坊里插手吧。还有,这些匠户中有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熟练匠人,有的却只是毛手毛脚的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