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29)小满(八)
第十一章(129)小满(八) (第2/3页)
展形成的汉赋,讲究的就是文采和韵律,它同时具备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既追求华丽细腻,又追求爽朗通畅;这个特点在汉赋发展的晚期尤其鲜明,甚至发展成了带着某种病态的骈文体裁。向来文学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是因为作者在目睹某种事物的时候,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然后才把它赋诸于文字;而晚期的很多汉赋骈文作品却本末倒置,是为了发而感,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生拉硬拽地拖来一大堆华丽的辞藻胡乱堆砌到一起。这些文章看上去不是铺张恣意就是雄大壮阔,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可惜都是些无病**,既经不起推敲更不能被反复琢磨。唐朝以后,发展到极致的骈文几乎全是空洞无物的文章,结果自己把自己把自己逼到绝路上,最后渐渐地被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唐宋八大家提倡的散文所取代。不过骈文并没有就此退出文学和历史的双重舞台,艳丽的辞藻和看似恢弘的篇章也很受人们的欢迎,直到二十世纪的五四之后,它都还挣扎了二三十年……
他笑着反问他笑着反问田岫一句:“都说《天问》的辞藻不够瑰丽,那么诗经里的郑风齐风这些国风诗篇,就算华丽了?这还是孔子删《诗》之后剩下来的。《史记》的《孔子世家》上说,诗经里总共是三千多篇,那些被删掉的,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模样哩。”这是他前些天看《史记》时才记下的内容,这时候恰好派上了用场。“和《诗经》里的国风篇章一样,《天问》的辞句也是朴素平直不事雕琢,这不正好是继承了春秋时期文学创作上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还有,楚辞作品都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一一比如《九歌》里写的全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一它们想象奇特感情奔放,不仅大量借用中原的神话传说故事,同时也深受本地巫文化的影响,而《天问》这篇诗歌,就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碰撞之下所产生的伟大作品。”
就如同商成听不太能听懂古辞一般,田岫也同样无法把握“浪漫主义”和“文化碰撞”的精确涵义,但这并不影响她对商成这番话的理解。她不想和商成辩论“孔丘删《诗》”的真伪,但商成断言《天问》就是屈原的文章,她觉得不能接受,就反驳说:“既然是伪托屈子之名招摇,说不定就是与屈子同时或者稍晚之人,比照着先秦文风伪造,自然是学得惟妙惟肖。但百密总有一疏,它的形神都没有达到《诗》的神韵……”
商成打断她的话,说:“你别一来就给人家扣上大帽子好不好?你说它不好,没有神韵,你举个例子来说明啊。”他随手翻了翻书,就把“神韵”二字掐头去尾换了概念。“我就觉得这诗挺好。虽然不压韵,读着也不顺口,但咱们不能要求屈原老夫子和咱们一样,都是用上京腔来说中原话。说不定在他生活的年代,楚国人说话就是这样强调呢?他们自己觉得压韵就行了。再说,人家在流放的路途上睹物思情有感而发,又不是专门写给咱们这些后人看的,谁管咱们读着顺口不顺口呢?”
田岫冷眼看着他,沉默了一刻,又说:“你对这篇伪作如此推崇,想来是读懂了的……”
商成转过脸,用一只没遮拦的眼睛饶有意味地凝视着田岫。你辩说不过我,就改用激将的法子了?
田岫并不怵他,目不转睛地与他对视,目光里连一丝一毫的退让意思都没有。
倒是商成先把目光避让开了。他笑着摇了摇头,说:“田大人,我知道你对我有看法。是的,我承认,是我的错,我不该四下里打听你的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