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缅怀前辈志更坚

    第三十章 缅怀前辈志更坚 (第3/3页)

次国术大赛的检验,朱国福的这些做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事实证阴朱国福是正确的。

    彭巳丁听着宋元龙讲朱国福学习、借鉴西洋拳击的故事,不禁深深震撼,似乎找到一种共鸣。

    人生的机遇就是这么奇妙,宋元龙从来没想到,他随口讲的故事会对彭巳丁的人生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影响

    彭巳丁表面上,安安静静的听宋元龙讲解朱国福把西洋拳击与形意拳怎样有机结合,怎样打擂获胜,怎样培养其兄弟和学生,但内心深处,一个声音在却在呐喊:

    “我要中西武术结合,我要中西医结合!”

    于是一刹那,一个偶然的巧遇,一个普通的故事,彭巳丁“武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宋元龙喝了口水,继续讲朱国福另一件大事。

    那是1930年,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率教务处长朱国福、编审处长唐豪,教授班班主任、技击队队长朱国桢、教员杨法武、杨松山、郭世铨、张长海等人前去东瀛考察。

    期间,东瀛多名9段搏击高手向朱国福等发起挑战,往往都被他在一招之内打翻在地。这些高手不服气,提出拼刺刀,当时东瀛的刺刀术在全世界排名第一。

    东瀛高手全身防护,如临大敌。而朱国福却艺高胆大,连面罩也不戴。东瀛高手大惊。朱国福轻松自若,放出豪言:

    “若有什么后果,自行负责。”

    就这样,朱国福又连挑几名东瀛劈刺高手。东瀛人彻底服了,高薪聘请他留下来当教官。朱国福大义凛然:

    “我是中国人,我不能教东瀛人用中华功夫来对付中国人!”

    考察期间,朱国福已经洞察了东瀛侵略华夏的狼子野心。在东瀛的小学,他看到老师将苹果切成四瓣,然后给每个小朋友发一瓣。小朋友们吃完一瓣以后,老师就问:

    “小朋友,你们还想吃吗?”

    小朋友齐声回答:

    “想。”

    这时,老师就会抓紧机会教育:

    “这些苹果都是我国的,可是被邻国抢走了,你们长大以后一定要到邻国去拿回来。”

    考察中,朱国福深深感受到了东瀛人的狼子野心,看到东瀛民族的全民尚武之风,东瀛军队推广、普及技击之努力,内心极为担心。

    “这是在为战争作思想和技术方面的准备!”朱国福认为。

    回国后,朱国福率先提出“斥花架、重实用,练为战”,提出教学内容应该以“形意、八卦、太极、摔跤、搏击、短兵、劈刺”为主。提出了华夏与东瀛终有一战,“出于对东瀛侵略野心有所防范,必须有效地训练华夏军队”等观点。

    东瀛军刀钢质好,硬度高,刃口薄,杀徒手之人好用,但忌讳刃口相格;华夏大刀厚重,须腰部有力,重在反手刀,在战场上砍人亦砍刀。

    根据双方兵器的优缺点,为了对付东瀛的劈刺,朱国福、马英图等武术家将华夏传统的大刀改良,重新编写了一套刀法,在中央国术馆和一些部队广泛传授。

    宋元龙边说,还边背当年“大刀术”的口诀: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一边背着口诀,宋元龙还一边连讲带比划。

    宋元龙解释,双手握紧大刀,刀尖朝下,当鬼子刺刀刺过来的一瞬间,把刀挑起挑开鬼子的刺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因为是向上挑起,所以刀是在头上的,这时就可以顺势劈下,一刀就可以解决鬼子,把鬼子劈成两半。

    宋元龙进一步给彭巳丁详解,其实这是传统武术的刀术“缠头裹脑”一招的用法,另外还可配合步法用刀尖左右拨开鬼子刺刀的同时,双手握紧刀把猛力突刺鬼子。

    看着宋元龙激情的讲解,四人似乎感受到了当年抗日战场的情景,宋元龙讲道:

    “前前后后,朱国福和他的学生训练了三万战士奔赴抗日前线。”

    宋元龙、彭巳丁一边交流拳艺,一边感怀前辈,张民和周刚听得也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到上午11:00。

    由于彭巳丁晚上还有比赛,宋元龙起身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