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明理明志

    第十六章 明理明志 (第2/3页)

,这种“疑古”的话那得是整个士林相当有名望的人才有资格说。因此:讲道理就不能自说自话了。

    张立新当然也意识到:自己并非单纯是同这位书生谈话,也是包括郑三发等其他一些广大下层百姓言,因此话锋也就越来越激进:“若要再造大同,所有贫汉不会‘穷不过三代’就绝后,就必须为了自己应有的权和利起来斗争。我相信今后并不算太远的一天,天下大同一定重归人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超越先圣、革新天下、自我辈始。。。”

    其实:生在苦难之中的人们,往往惯于苦难以至于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苦难,人的忍受能力下限往往是很强的。就像郑三发这样的人,生活水平其实还在普通百姓之上,但一年下来也未必有一斤肉吃,却并不觉得这有多么难以接受。可是:传宗接代的观念在旧时之强,是张立新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不久就有认识的。

    当然:人的心理都有某种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为了避免悲苦哀伤,往往会自我麻醉。如自古乡村里一些三四十岁的光棍,明明潜意识里十分想要另一半,十分想要成家和传宗接代,可没物质条件也没情商谈恋爱或结婚的时候就会自己欺骗自己:“嗨,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个人多自在?你看那谁谁家过的怎么样”“我这样的娶个漂亮老婆那肯定不可能。娶个长相平庸的又有什么意思?就算是娶个漂亮老婆,没准几年下来也看腻、喜新厌旧了呢?”“你看那老李家二儿子,多么不孝顺?天天虐待老人,我可不想老了以后这么悲剧。。。”“再看老刘家:儿子们为争家产打翻天。。。呵呵,想来想去还是单身好啊。。。”

    当张立新点破种种迷雾,在这个还很传统的年代点破“穷不过三代”“绝后”这些更严重的后果。并且暗示仅就今生而言“人固有一死”,不仅仅是郑三发还有此时在外偷听的一些下层。就连不过十三四岁年纪还没有到成婚时候的那个村里的“嘎子”听的都有些动容了。。。

    此时那名读书人听到张立新在这公然妖言惑众,气不打一出来。那人言语也再也没有讲理争论的打算,而是威胁到:“我看你是想造反!”

    对此,张立新稍稍面露狰狞,冷笑道:“你说对了:再下干的正是没本的买卖,才不惧造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