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700节 高陵决战,血色月夜(万字大章,求全订)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699、700节 高陵决战,血色月夜(万字大章,求全订) (第1/3页)

    关中风光大气磅礴,厚重醇美,笔墨难言。然李洛无暇观赏,只能匆匆行军,只争朝夕,以执行既定方略。

    唐军动作很快,北渡渭水之后,沿着郑国渠往东北挺进,趁着元军还在百里之外,插入地势开阔的五陵原,目标直指五陵原大牧场。

    唐军一边行军,一边分遣骑兵,收缴牧场的战马,半日后,就收缴了一万多匹。

    五陵原是汉朝皇家陵区,由于风水极佳,埋葬了十几个汉朝皇帝。本来,这片地区被设置为五个县,是关中精华地区,陵邑人口密集,人文荟萃。

    即便是金代,虽然五陵原迁来了很多女真猛安谋克落户,可也是种地生产,并没有破坏陵区,金代皇帝,对汉唐陵墓,还是持保护态度的。

    可到了蒙元,就大为不同了。

    蒙元跑马圈地,将偌大的五陵原化为牧场,种草养马,毁弃耕地和灌溉工程,原来的汉人和女真百姓,不是沦为奴隶,就是成为牧民。

    而之前的陵区地面陵园建筑,早就当然无存。只有偶然可见的石翁仲和石兽,寂寞的倾倒在齐膝的荒草中,诉说着过去。

    这些石人石兽还算幸运的,因为更多的石人石兽,包括宝贵的古碑,都被敲碎了,堆成蒙古部族的“敖包”,用来祭祀草原人的神灵。

    一路走来,碎石堆成的敖包不时出现,恍然置身塞外。

    李洛大军行进在五陵原上,犹如身在草原,处处可见游荡的马群和蒙古帐篷。仔细倾听,秋风还隐隐送来草原马头琴的声音。

    甚至,还有帐篷肆无忌惮、有峙无恐的搭建在陵墓的封土上!

    唐主骑在马上,眼看此等情景,不禁喟然悲哀,愀然不乐,开口吟道:

    汉家陵园作牧场,

    石人颓圮马萧萧。

    入夜一轮明月上,

    独听胡琴照敖包。

    五陵少年今犹在,

    龙城飞将亦可召。

    六军齐发鼙鼓起,

    不雪奇耻恨不销。

    李洛吟完,抽出一支羽箭,一折而断,大声道:“胡虏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不报此仇,如同此箭!”

    左右见天子发怒,一起翻身下马,跪伏尘埃,参差不齐的说道:“陛下息怒,鞑子凌辱汉家祖陵,臣等必定死战,报此血仇!”

    李洛用马鞭指着一座高高的土丘,“此汉太祖长陵也!夷狄以帐篷建其上,可恨可恨!来人!毁帐杀胡!”

    “诺!”一队骑兵轰然而出,驰往不远处的长陵,奔到土丘下,一起下马,抽刀冲向丘顶。

    然而,帐篷里面的元廷牧官,早就闻风逃走,只剩下几顶帐篷,嚣张的凌驾于刘邦长陵之上,居高临下的俯瞰原野。

    唐军毁掉帐篷,前来复命:“陛下,帐内鞑子已然逃走。”

    李洛哼了一声,“逃有何益,朕迟早灭之。”

    事实上,李洛虽然感概汉朝皇陵的遭遇,但要说他有多愤怒,那就是扯淡了。这一番龙颜大怒,当然是作秀居多。他以汉家英雄自居,遇到此事当然要做出姿态,万不可无动于衷。

    这是政治正确,必须要这么干。忽必烈称李洛奸诈,不是没有道理。

    韦素奏道:“陛下,快到泾河南岸了,再往东十余里,就是泾阳县。”

    朱颔也道:“陛下,鞑子骑兵大半日内必到。”

    李洛点点头,“传令,全军加快速度,抢占泾阳桥!”

    关中的地图地形,早就由特务绘制仔细送来,李洛对于关中地理,可谓了如指掌。

    按照军略,抢占泾阳桥是一个关键。

    圣旨一下,唐军顿时开始急行军。新加入唐军的义军,有些跟不上了。

    半个时辰之后,唐军急行军,终于赶到汉景帝的阳陵,又小半个时辰后,赶到泾河之南的泾阳桥,泾河对面就是泾阳县。

    到了此地,唐军已经抢了牧场两万匹战马。

    唐军立刻按照既定方略,背靠泾阳桥扎营,排出五里,遮住了泾阳桥。

    紧接着,三万唐军骑兵,就在虎古和耶律忠节等人的率领下,迅速通过泾阳桥,一头扎入十几里外的嵯峨山。

    嵯峨山属于北山一脉,因为当年日国遣唐使曾经去嵯峨山参与修建唐朝崇陵,见识到著名的“嵯峨之樱”,所以带回樱花,在日国种植。

    而当时的日国天皇,听到遣唐使的描述,也将一座山命名为嵯峨山,由此号称嵯峨天皇。嵯峨山也由此成为日国华族大姓,而日国的樱花,也成为国花。

    说起来,都是因为关中泾阳这座嵯峨山。嵯峨山上还有唐太宗修建的瀛洲台,也影响了日国使者,回去后自称瀛州。

    可以说,嵯峨山对日国文化的影响,很大。

    唐军三万骑兵,趁着元军未到,过了泾河藏入嵯峨山。

    然后,李洛用抢来的战马,武装关中义军。关中义军善于骑马,一拥有战马,虽然还算不上合格的骑兵,但远远望去,却也是两万多骑兵的样子。

    这当然是为了迷惑元军,让元军以为,唐军骑兵还在唐军大营,并没有藏入嵯峨山。

    这一招,打的就是时间差。

    又过了一个多时辰,元军骑兵的探马终于赶到。他们看见唐军背靠泾河扎营,也觉得很正常。

    唐军占了泾河桥,在他们看来也是留下退路的表现,估计唐军要是打不过大元铁骑,就会通过泾河桥退入关中之北。

    倘若唐军没有抢占泾河桥,背河扎营,他们才觉得奇怪。

    又过了半个时辰,一股股的元军千人队呼啸而来,肆无忌惮的在唐军两翼和正面纵横来去,反复骚扰。

    有的千人队,忽左忽右的靠近唐军,放一轮箭雨就一触即退,然后稍歇马力,完全不给唐军火器从容攻击的机会。

    他们,再也不会正面冲锋了。

    两万多关中义军装扮的唐军骑兵,也只能原地勒马,根本不敢追击元军骑兵。

    李洛第一次切实感受到元军骑兵的难缠。

    之前在南方,他屡次大破元军骑兵,无非靠的是元军不熟悉唐军火器的厉害,诱导元军贸然冲锋,用火器狠狠坑了元军。

    可是现在元军早就学乖了,完全避免正面冲锋。他们的队伍,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方向,而是四面八方都有,令人顾首不顾尾。

    十个千人队轮番骚扰,始终让唐军保持严密的防守队形。

    可以说,仅仅一万骑兵,在这平原之上就让唐军开始头疼了。

    李洛和众将皱着眉头,看着元军骑兵来去自如,耀武扬威,却无法可想。

    李洛不由有些忧虑。要是这次计谋不能奏效,那这仗就很难打了。只怕最后还要被逼的撤出关中,回防汉中。

    又过了一个时辰,西边马蹄如雷,元军骑兵主力大队终于到了!

    “轰隆隆—”

    六万多元军骑兵奔腾如怒涛,似乎整个五陵原都在颤抖,声势很是惊人。

    这是李洛第一次面对如此规模的蒙古色目骑兵。这就是驻扎关中的骑兵重兵集团!

    之前李洛在衡阳和云南王也先帖木儿大战,云南王有十几万骑兵,可其中真正的蒙古色目骑兵不过四五万。

    而且云南王还中了李洛的分兵之计,被李洛各个击破,当时李洛面对的云南王骑兵,不过十来万,而且大半是大理骑兵,土司骑兵,以及蒲甘部族骑兵。

    —————

    而这次,元军六七万骑兵,全部是蒙古色目骑兵!

    同样是骑兵,蒙古骑兵和大理骑兵,土司骑兵,吐蕃骑兵的骑射战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尤其这六七万骑兵,有三万是蒙古骑兵。别看李洛打了这么多胜仗,可从来没有一次对阵过三万以上的蒙古骑兵,之前最多两万。

    云南王之前的南方大军,纯粹的蒙古骑兵也没有三万人。

    而且这个战场,可不是南方的战场。

    哈赤牙哥见到叛军背靠泾河扎营,还控制了泾河桥,不由大笑道:“李洛这个叛臣,果然靠河扎营!”

    部将面对骑兵,靠河靠山扎营,当然是最靠谱了。不然,很容易被骑兵袭击后路,首尾难以兼顾。

    “哼,他控制和泾河桥,还想给自己留退路,退入关中之北么!传令,两翼和正面轮番骚扰叛军,让他们片刻不得安宁,耗光他们的力气!”

    哈赤牙哥下令。

    “呜呜呜—”

    元军的号角吹响,六七万骑兵分为数十股,从两翼和正面,轮番骚扰唐军。他们呼啸而来,每次都是散开的数千人,唐军火炮就是射击,也没有什么战果。

    而且他们方向飘忽不定,火炮不可能时时刻刻调整方向。

    讨厌的元军数千人零零散散的从三面靠近,借着马速放箭,将一支支羽箭射入唐军大阵。

    蒙古骑兵的骑弓,本来就不比步弓差多少,加上马速,射程一点不比步弓差。

    而唐军要想反击,火器已经无法取得有效战果,还白白耗费很多弹药。那就只能靠弓箭反击,可元军骑兵不但疏散开了,而且不断移动,难以瞄准,唐军弓箭和火铳很难奏效。

    唐军为了保持阵型,又不好移动,还要保持密集的队列,反而给元军很大便利。

    如此一来,唐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尤其是最外围防守大阵的长枪兵,不断出现伤亡。

    要说唐军的单兵战力,比起蒙古兵一点不差,唐军老兵的单兵战力甚至比蒙古兵更强。可是,现在追也追不了,打也打不到,眼睁睁看着元军骚扰,时刻紧张戒备。

    “砰砰—”

    “嗖嗖—”

    唐军前列长枪兵后面的弓箭手和火铳兵不断自由射击,却收效甚微。百步距离,火铳的准头已经很差,对低密度的移动目标,杀伤力堪忧,就算打中,也很难在破甲后还能射杀敌人。

    而蒙古骑兵的弓箭,此时此刻反而更靠谱。蒙古大军赖以征服世界的骑射技术,能做到在高速的战马上还能保持不错的准头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