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706节 皇后娘娘的一天日常

    第705、706节 皇后娘娘的一天日常 (第2/3页)

择性的忽略了。不然,毁人文字经典,灭其历史,强制赐姓,改易汉冠,又怎么说?

    御史中丞李雍奏道:“皇后陛下,缅州善骑者甚多,缅州多天竺马,卷耳,高大,不下数万匹。臣奏请招募缅人为骑兵。”

    缅人善骑,的确出乎很多朝臣的意料。

    其实说起来不奇怪。缅人的主体,是华夏西北南迁的羌人。他们的祖先,乃是地地道道的西北游牧民族,当年一路南迁,也必定带了马匹。

    再说,蒲甘临近天竺,天竺德干高原上的马匹,有很多流入蒲甘。蒲甘不缺马,军队除了象军,骑兵也不少。

    “可。”崔秀宁点头,“可挑选善骑的缅人五万,招募为新兵。不过,兵员一定要是大唐新政的受益者。另外,对赐姓汉化有抵触的人,不能招募为新兵。”

    兵部尚书都烈即刻领命。招募新兵,可是兵部的差事。但此事还需要户部协助。

    说完了蒲甘的事,鸿胪寺卿李签又提到一个重要的事情。

    “启禀皇后。太子殿下今已六岁,臣听闻,殿下一直是太上皇亲自教导。可太上皇年事已高,是否按制,为殿下请大儒授课?”

    “还有吴王和长安公主,都虚岁有五,是否也要请大儒授课?”

    他不知道,其实太子不光是太上皇在教,皇后也在教,陛下在宫时,也会教。

    吴王和长安公主也一样。

    至于更小的皇三子越王李衍,养女襄阳公主李徆,还不到学习的时候。

    李签一提,其他大臣也纷纷建议,是该个太子请老师了。

    崔秀宁知道,迟早有大臣有提出来的。

    太子乃国本,教育当然是大事。按照规矩,太子早就应该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等老师了。

    像唐国这样,立了太子,却不任命东宫师父的,古来鲜见。

    大臣们奏请给太子请老师,固然是出于公心,可也有私心。

    要知道,太子詹事,太子洗马,太子舍人,都是又清贵又有前途的美缺啊。更别说三师了。

    这些官职,只要兼任一个,那就不同了。

    所以,满朝文武早就巴巴的等着太子正式进学,等着正式设立东宫衙门。

    但是,崔秀宁和李洛都不愿意这么干。

    说句不好听的,除了她和李洛,谁还能更适合当太子的真正老师?

    尤其是那些儒臣,不但喜欢将太子教导成儒家眼中的所谓仁君,还喜欢夹带私货。

    历史上儒臣教导的太子,几个有开疆拓土的进取心?几个有华夏本位的意识?倒是多数成了保守迂腐之君,便于文臣摆弄。

    孩子们的真正老师,只能是她和李洛。当然,经史子集和骑射武技这些,还是要由文臣武将来教导,可最核心的知识和道理,必须要有两人亲自教。

    后世的学问,只要不是不符合古代价值观念的,譬如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物理,自然地理,环保,医疗等知识,都要教给他们。

    但是,不能涉及到后世的现代思想和普世价值,以及无神论哲学。

    他们身处古代,教给他们太超前的思想,绝对会害了他们,甚至会害了大唐。

    那些东西,放在古达就是思想乌托邦,碰都不能碰。别说教了,就是李洛和她,也从来不对外宣扬,讳莫如深。

    你在古代说人人平等,自由,民主,世间并无鬼神上帝,那不是扯么?君主没了权威,朝廷不再是神圣的,那还得了?国家就乱了。

    现代思想,是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上的。一个只能靠威权治理的低效率古代农业帝国,你搞现代普世价值,那就是一个天大的火坑。

    所以,崔秀宁和李洛给孩子们设计教材很小心。不能碰的领域,只字不提。

    “太子和皇子老师,到明年元旦,陛下会亲自选任。诸卿不必担忧,太子乃国本,陛下与本宫都不会疏忽。”

    崔秀宁给群臣吃了一颗定心丸,却没有马上任命太子老师,更没有设立东宫僚属。

    儿子这么小,就搞一大套班子,不是什么好事。太子容易被带歪,过早丧失孩童的天性。

    朝会快要结束时,司矿使又出列奏道:“皇后陛下,瀛洲石见等银矿,已经炼出白银八十二万两。请懿旨,是否运回?”

    崔秀宁皱眉,“为何还没运回?即刻运回!还有,以后每炼成五十万两,就要运回,不可过多积存。朝廷可是等着造银元的银子。”

    …………

    朝会结束后,崔秀宁和李征去了太上皇颜铎居住的太宁殿。

    颜铎被尊为太上皇之后,平时也就是看书画画,教导太子和皇子,日子过得还算惬意安泰。

    偶尔都烈等人也会来看望看望。他虽然七十有二,但这几年心情愉悦,生活富贵,身体还算健朗。

    “大父,今日还要临帖吗?”李征见到颜铎就脆生生的问。

    崔秀宁行礼道:“父亲。”

    颜铎点点头,笑着摸摸李征的头,“当然要临帖,这书法,八岁以前很是要紧,一辈子骨性如何,皆在此时。你是太子,首先要写好字,练好气,沉下心。”

    书法对于磨练心性很重要。颜铎的目的,是通过临帖,在培养李征坚韧专注的品性。

    颜铎说完,就亲自写了一个道字,说道:“孙儿,你今日,临摹此字十遍。每一次,都要比上一次更像才成。”

    颜铎出身金国皇室,少时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的书法师从褚遂良,写的方圆兼具,藏锋蓄势,既端正宽绰,又灵动遒美,深得褚氏精髓。

    李征乌黑灵动的眼睛看着颜铎写的“道”字,偏着小脑袋问道:“大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