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777节 郑和的收获!(第一更)

    第776、777节 郑和的收获!(第一更) (第2/3页)

是…太小了些。

    大臣们没听过这些新名词,但也知道是陛下之前命名,画了图画让郑和出海寻找的东西。

    郑和继续奏道:“还有黄金器物…没有称重,估摸最少五十万两!献给陛下和娘娘!”

    什么?还有五十多万两黄金?

    群臣都有点口干。

    这是黄金,不是白银!

    “好好!”直到此时,李洛才亲自上前,很高兴的扶起郑和,“郑和,你们辛苦了!都平身吧!”

    “谢陛下!”七百多人一起泪光涟涟的站起来,很多人还抱着骨灰盒。

    李洛拍着郑和的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唉,可惜啊,还有七百多人,再也回不来了。朕…喜且悲也!”

    郑和泪流满面,拱手道:“存殁赖陛下洪福,终不负陛下所托!这些种子,经过试种,都可存活。臣等,带回来上万斤!”

    满朝大臣也是既高兴又伤感,竟然有七百多人,再也回不来了啊。

    “诸卿!休看着五样事物平平无奇,却事关大唐盛世,百姓福祉,乃是老君梦中指点之物!郑和等人,九死一生寻回,功莫大焉!”李洛大声说道。

    文武大臣一起整衣下拜,舞蹈,“陛下洪福,上天助佑,我大唐盛世不远!”

    “走!回朝!朕要封赏功臣!”李洛举起一个小小的已经晒干了的玉米棒子,龙颜大悦。崔秀宁则是拿着一个发芽的小土豆,容光焕发。

    这些作物的厉害之外不在于产量,而在于对种植环境的要求远低于水田,荒山野地都可以种,能极大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又不像水稻小麦那么难侍候。

    就算是没有改良,也能大大增加民间的杂粮储备,起码能多养活上亿人。

    除此之外,还能带动养鱼、养猪、养鸡鸭等副业,以及造纸、制糖、酿酒等制造业的发展。其他不说,光是玉米的植株,就是比竹子更好的造纸原料。

    好处多的说不完啊。

    当天,李洛升光政殿,下敕旨封郑和为安庆郡公,赐太子少保,军师府西阁太尉。

    由此,郑和不但封了郡公,成为文天祥之外第二个因军功封郡公的大将,还,还代表水师入阁军师府。

    从此,水师代表人物也在军师府占据了一席太尉之职。

    这西阁太尉,本来就是李洛留给水师,留给郑和的。

    除了郑和,所有生还将士,有爵位的将领连升两级爵位军职,没有爵位的士卒连升三级军衔和军职,授予武士出身,赏赐金钱银元。

    哪怕军衔最低的士卒,此时也升为都头级别的军官。而大多数士卒,都成了队正队副。

    用李洛的话说,全部提干!

    而死去的将士,也要论功行赏,惠及家人。能有爵位有子女的,着其子女袭爵,没有子女的,着其侄子侄女袭爵。

    追封后仍然够不上爵位的,家人赏赐抚须银元三百到一千不等,直系亲属还要免税二十年。有遗孤的,可以送到朝廷专设的遗忠院抚养。

    当然,家属也可以选择自己养育,并不强制送到遗忠院。

    遗忠院不同于慈恩院,乃是专门抚养教育烈士忠臣遗孤的机构,早在海东时代就已经设置。最早一批烈士遗孤,如今都快要加入羽林卫了。

    这是李洛仿造武帝朝羽林郎,专门为烈士和忠臣遗孤准备的出路。烈士忠臣遗孤,只要是年满十五身体健康的少年,就可以加入羽林卫。

    羽林卫现在还没有正式成立,但其设定不光是个少年禁卫机构,也是一个进修出身之所,是仕途渠道之一。

    羽林卫的少年禁卫,既属于皇家侍卫,也属于皇室培养的学生。他们要学文习武,保卫皇帝,还有陪同皇子读书习武的职责。

    而烈士忠臣遗留的女儿,年满十五便离开遗忠院,进入皇宫为皇室成员近身女使,同样是很好的出路。

    看似是优待。但李洛这么干,也有很重的私心。他是要用心培养一个忠于李氏的基本盘,巩固李氏的统治。

    所以,遗孤们的衣食和教育,都是很优渥的。当然,对他们的忠君爱国教育,也抓的更紧。

    但事实上,由于这些年战死的唐军士卒都很年轻,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