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修心修心的开始 第二十二章 灵、体、武三系修士

    第一卷——修心修心的开始 第二十二章 灵、体、武三系修士 (第2/3页)

一天。差别之处便是对灵魂的划分层次不一样。就像那山间的溪水,道家认为其源头的山上支脉小流才是溪水的本态,故以各支名之。而黄帝内经则是偏向于以主干溪流为本,一细一巨,其理相似。”

    步凡尘略有所悟,心境慢慢有所开朗。

    待步凡尘消化一翻后,黄竟胆再次滑动那灵巧墨液组成的文字,将黄帝内经与道家禅学分到一起,并排而立,将那篇佛家学说放在最前面,指着那篇文字道“而佛家所言,与前者有很大差异性,他们推崇的是八识学说,即为: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为末那识,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

    如果硬要把佛道两家拿来对比,佛家讲述的则是溪流的河床样貌,因地势而导致溪流的流速和形状有所不同,从而产生各自的特性,因此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八识,所以历经生死过后,若八识依旧则为轮回。两者所阐述的本质都不同,其差异自然很大。”

    步凡尘闭上双眼,黄竟胆的话中蕴含灵修大道的痕迹,类似于佛家六字真言的效果,让他所悟很深,虽然哪些内容还是那么深奥,但好歹让他对灵魂有了初步的认知。

    缓缓的伸出双手,触近那些字体。在遇到步凡尘的手时,三篇文章在黄竟胆的施力下,像一颗颗黑色精灵般游走在他的手掌与周身。

    静静的体悟那佛家的八识,自己此刻所想便为心识,游动的字体所传的温感便是触识,至于其他几识亦不难理解,唯独第八识让他无法参悟。若按道家所言,自己此刻心中所想便是灵魂在心湖的虚像,那么其余几魂几魄又在何处,为何不知?

    而且自己常做的那个真实的梦,那个灵魂又是如何,如若天清为魂,那么两个灵魂相融,又是否代表着两个天地对接?若一切皆有理可寻,那为何光灵魂一事,就有诸多解释?

    世间是否真的存有肉身不灭的存在,或者真的只有灵魂可恒,还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信其有,不信则无。会不会每个学说都是正确的,只是最终所求大道不同?所求永恒有差?所入轮回有异?也或者每个学说都是错误的?

    道说佛错,佛斩道果。最终发现除了立场不同,其余无异,只看双方那个山巅之人,是谁站的更高?术法更强?

    等等,若是信其有,不信则无,那是否代表着,天地之初,本就没有确定的大道定义,所有的路都等待着衍生的灵去定?

    既是大道无情又是大道至情,将所有的大道真意都留给你们去定义,而它只负责等待有灵前来将它融合或者狙杀?然后才会由我命由我不由天,变成我命皆在他人棋盘里,指间上?

    可无论如何,我的灵应当是由我来定义才对,他人之理,可借鉴但不可照搬,生而为我,那便只是我。

    黄竟胆看见侄儿脸上的疑惑退去,转而一脸平静,在其伸出的手上,那些带着灵气的字体紧紧的缠绕着那枚刚刚生出的指尖灵光,知道授课完毕,漏出会心的笑容,闪身悄悄的离开了书房。

    步凡尘在甩掉那些未解的疑问后,心湖平静无一丝涟漪,任由那份空明之意流淌自己全身。他指尖的那抹灵光在吸收足够多的的字体灵气后,在原本就有吸收灵气的基础上,从指尖连接百会穴,形成一条灵气小溪,并且灵气小溪在经过百汇穴后,又慢慢的分解到其他的穴窍之中,似要将人体密藏打开,从此拓灵路修气府,踏上灵修之路。

    在那家藏拙火锅店,没有多少食欲的瞿福,坐在靠墙的位置,将一叠叠刚刚上来的荤菜依次倒入滚烫的红锅。

    因为瞿叔不太能吃辣的缘故,今天三人点的是一个鸳鸯锅,桌上一个放满冰块的木盆里,正是几壶当地著名的“消暑”,此酒劲少,冰镇后可当饮料饮之。

    原本只是步幽空和瞿福出来走走,顺便相约来吃火锅,毕竟多年不见,两者有很多话题可以谈,却没想到原本被安排教步凡尘的黄竟胆没过多久便赶来了,这不原本吃了一半的火锅,因为黄竟胆的缘故,又添了十数个菜。

    起初看见黄竟胆来,瞿福还有些着急。步幽空又不是外人,他连忙苦口婆心,有些激动的教训后者说:”小孩子的教育可马虎不得,要慎之又慎,少爷你得多上心才行。这口火锅随时都吃得,莫要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