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皇城

    第184章 皇城 (第2/3页)

东上北门、东中门!

    西面四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西中门。

    这些门代时就已经有一部分因皇城内街巷变迁而被拆除!

    皇城在上古时代是一座全封闭的城池,周围围有高大的皇城墙。皇城墙又称萧墙,它的周长及形制各朝各代均有所不同。

    明清北京皇城的皇城墙,墙身为红色,顶覆黄琉璃瓦。墙高一丈八尺,下宽六尺五寸,上宽五尺二寸。明皇城墙周长十八里多,到清代几经拓展周长已达二十多里。我们的先民们就用这样一圈红墙黄瓦,将一座举世无双,又尽善尽美的城中之城,明确的从中勾绘了出来。

    昔日皇城内殿宇临立,景观密布。既有高大巍峨的宫殿,又有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既有碧波荡漾的三海,又有挺拔秀美的景山。

    但是,在皇城中不论建筑也好、景区也好,它们的功能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皇帝和皇宫。在皇城中的所有的重点建筑都深深的带有这一特色。

    从高处俯瞰,你就会发现它不论建筑的形式、规制和格局都与紫禁城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虽然今天的它们早已变为寻常百姓的休闲游乐之所,但在昔日的皇城中它们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就是旧时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和祭祀社稷神的社稷坛,它们的存在象征着族权与神权对皇权的拱卫。

    夏旭走在皇城内。

    他一边感受着皇城的氛围,一边欣赏这东隋国的皇城规模!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这里没有真正的龙脉!

    既然没有真正的龙脉,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东隋国,早晚要完蛋的!

    太庙享殿,大殿、寝殿,二殿、祧庙,三殿为庙中主要建筑。大殿对面为大戟门,门外有玉带河,河上有桥吴座,再南为五色琉璃门,门外还有宰牲房、治牲房、井亭等建筑。

    陪同夏旭的猛虎骑士团官员,逐一为夏旭介绍他们皇城的伟大!

    社稷坛是皇帝祭祀社稷神之处。“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分别掌管土地和五谷。

    其旧址是万寿兴国寺。

    后来沿袭明制,并对社稷坛进行了多次修缮。

    社稷坛坐南朝北,成正方形,通高四尺,分为两层,上层方五丈,二层方五丈三尺,四面出陛,各四级,坛四面设汉白玉的棂星门。

    坛上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象征全国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坛北有拜殿,也称祭殿或享殿!

    皇史宬主殿整个建筑为砖石结构,殿内屋顶没有梁、柱,又称“无梁殿“。

    主殿殿墙厚达六米,室内温度较为恒定,在南北两面墙上开石窗,可使空气对流。

    主殿内砌有两米多高的汉白玉石座,上面放置着一百余个鎏金雕龙的铜皮樟木柜,这就是“金匮“。由于“金匮石室“奇特建筑,具有防火、防潮,也防蛀虫的特点,再加上历代精心保藏!

    在皇城的基本格局上并未做大的改变,只是对其中的主体建筑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改建。

    皇城历经明清两代五六百年的雨雨风风,数十朝帝王建设经营才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因其庞大的建设规模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成为了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皇城,也是全大陆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建筑群!

    皇城并不是一个规则的正方形。

    为了举行各种重大活动的需要,在皇城的正南方建设者特别规划了一座T字型的宫廷广场,称“千步廊”。

    皇城的西南方还缺少一角。缺角的原因众说纷纭,得到认同最多的一种说法认为皇城的西南角上是金代古刹庆寿寺!

    皇城中除了高大雄伟的宫殿建筑和祭祀设施外,还有一大部分是供帝后游幸娱乐的皇家园林即御苑。

    西苑三海和景山就是皇城中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西苑三海是北海、中海和南海的总称,位于是一片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建筑群。

    其整体规划属“一池三山“的布局,即传说中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之体现。

    西苑三海总面积两千五百余亩,水面近一千三百亩,园内水面宽广、景色万千,建有琼华岛、瀛台、水云榭、丰泽园、紫光阁、静心斋等多处景点,古人曾称赞此地“在京城夙称名胜”,“风物胜于圆明”。

    因此地与紫禁城近在咫尺,是昔日帝王重要的赏景、游宴之地。西苑三海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十分久远。

    千古时代统制者就曾在此建设行宫。

    大高玄殿坐北朝南,大门外原有牌坊三座、习礼亭两座,均于解放后扩展街道时拆除。

    大高玄殿内有大高玄门、大高玄殿、雷坛、乾元阁等重点建筑,现基本保持原有风貌。

    在皇城中除了分布有皇家宫殿、御苑、坛庙外,还有许多供奉宫廷日常生活的衙署、御库和作坊等机构,如现位于东城区的磁器库胡同、缎库胡同就是当年御库的旧址。

    此外还有西城区的会计司、惜薪司等衙署旧址!

    地安门附近的油漆作等皇家作坊旧址等等。

    这些机构大都是低矮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式建筑。

    从高空远望,青砖灰瓦与金碧辉煌相互应衬,构成了昔日皇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皇城中还有东西两条水系,合会于皇城之东南角。

    西支即金水河水系,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入皇城,注入西苑三海。

    其有两条分支:

    北由北海内先蚕坛之东出苑墙,再经板桥及景山西门,环绕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紫禁城外的筒子河,在紫禁城太和门前和太庙内流过的内金水河也是此河的一支。

    南由南海之东,出苑墙,经织女桥,再由安门前外金水桥下流过,又经长安左门之北菖蒲河,与紫禁城中的内金水河汇合,过飞虹桥,至皇城东南隅,与东支汇合,再向南汇入护城河。

    时至今日,金水河水系的大部分包括内外金水河和西苑三海仍保留完好,而其中的少部分如织女桥因河道变迁,早已无存。

    这条河流先后流经门前和紫禁城内,在旧时的皇城中既起着点缀景观、美化环境的作用,也作为皇城和紫禁城中的消防水源发挥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东支即御河,前面曾经提到,这条河流明代时在皇城中发挥着实际的漕运作用,此河出自什刹海,由地安门外东步梁桥入皇城,经东板桥,至北箭亭折而南,垂杨夹岸,是谓北河沿。

    再南经东安门内望恩桥,是谓南河沿,至堂子之西,皇城东南隅,于金水河汇合,再汇入护城河。

    近时皇城垣墙拆毁多处,泥灰瓦砾狼藉遍地,见者刺目,行者避途。既非交通必需,何以任意毁坏,毫不顾惜!

    皇城的昨天是辉煌的,它的今天是灿烂的,它的明天同样将是绚丽多彩的。

    “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

    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帝国的核心区域,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宫城在内。

    宫城是皇帝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四重城垣最里一重,有御河环绕。

    正门为午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

    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和国家宗庙、祭坛的所在地,也是统治中枢的象征。

    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是四重城垣有里向外的第二道城垣。

    作为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皇城环绕宫城,但并非等距而建。

    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

    皇城的正南门为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部六府”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