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满室秘辛(下)
第392章 满室秘辛(下) (第2/3页)
在了,一直隐藏在最黑暗的角落默默发展积蓄力量,若不是大理寺的那位主审的无意之举,朝廷甚至到现在都不会发现它的存在,直到它主动浮出水面的那一天。
铲除行动阻力很大,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民间的怨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认为根本没有什么邪教,从始至终都是明武帝疑心太重,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覆灭整个江湖顺带铲除他的几个“旧敌”,简单来说就是游安皇帝当的闷了,想搞点事情找点乐呵。
这种说法跟正史上记载的如出一辙,只不过史书上没有着重冥教,而是将冥教和明武帝兴兵的事分开来算,兴兵是兴兵,铲除冥教则是一件剿灭以武犯禁的江湖宵小的不值得多提的小事。
封知平深以为写这段的史官没死真是祖坟炸了,并很怀疑当时的史官跟明武帝有旧怨,亦或与那几位失败者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要不怎敢如此歪曲事实?
明武帝生不生气不知道,只知道他的行动很果断。
他没有制止这种传言,也没有派兵搜查、镇压散步流言的人,剿灭行动已然在进行,只是矛头渐渐转移到了几位“旧敌”身上,仿佛赌气般的故意去应那句流言似的。
于此同时,他秘密联络义盟的老友,以极快的速度暗中扶植起一个新的江湖门派大刀门,专门用来对付冥教。
封知平认为大刀门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不就是暗指砍头用的大刀吗?
同时他也认为游安的决断很明智,官方对官方,江湖对江湖,表面上互不干涉,既能有效的针对冥教又不会引起江湖人士的反感、抗拒,这比一根筋的派兵镇压要好太多了。
覆灭黄泉也是这样,朝廷为主联合各路江湖高手组成联军,封知平很怀疑景涟他爹是在效仿老祖宗,要不主力怎会是点苍、阔刀、血刀这三家呢?
而游安顺流言而为的想法封知平也能猜到一些,这位爷八成还是用的那个大智若愚的老法子,既猜不出传播流言的正主,那就全都有嫌疑,王爵封地的尊荣富贵既然不愿意享,那就削了吧,正好收回来给爷的几个儿子分分。
江湖是江湖了,冥教躲得过朝廷的眼线,却躲不过一根根无孔不入的江湖老油条。
在冥教覆灭的时候,游安也成功削了几位“故人”的藩,只剩一位苟延残喘,战战兢兢的赶赴京城主动要求降爵予位于贤。
游安应允,没把人撸成国公、国伯,而是降一级为郡王,改封号为“慧郡王”,给了个蛮富足的封地,让其闲散富贵的终老一生,并在其死后下旨将其封号封地延长至七代罔替。
从这点来说,游安真不是个“绝情绝性”的人。
随着冥教覆灭,大量没来得及销毁的资料运入京城,游安看完发现自己真没杀错几个,不止是当时,更早之前的十七帝子争位也一样。
冥教的触角比他预想的更深更广,不仅遍布江湖,还扎根朝野,大理寺积压的无头公案足足有六成能跟它对得上号,而当初谏言宏帝再选帝种,以及后来力劝宏帝收权肃纪的几位老臣,其中三位甚至直接就是冥教的客座长老,地位仅次于冥皇座下的六大护法。爱你电子书
而十七位帝子种,包括他自己在内,每一个都多多少少跟冥教有过交集。
看似其善可欺的太子是冥皇的贵宾,冥教为他干了不少脏活,最初的四位皇子中有两个与冥教关系极深,其中一位的宠妾直接就是冥教魔女,乃三十三位冥使之一,地位仅次于长老,他这才明白当初剿灭那位的时候伤亡为何那般惨重。
而他到现在才明白的原因,正是因为他麾下也不干净,有人将重要信息掩盖掉了。
除了皇子,朝臣们也一样,或多或少的都跟冥教有过交集,而其中很多人都蒙在鼓里茫然不知。
有不知道的,自然有门清的,其中属工部烂得最厉害。
某年某地决堤,工部派人修缮,费用比预算多了四成,足足八万两白银有一半流入了冥教,而决堤的原因还不是天灾,压根儿是冥教一手安排的!
某年某案,官员遇刺身亡,大理寺协同督察院设专案处理,工部有人通过督察院做了手脚,让案件陷入泥潭直至变成无头案,顺带刮了金钱地契总计一万七千两“孝敬”。
类似种种还有很多,其中最让游安惊悚的是工部修的密道。
宫里的密道向来只有皇帝最清楚,其余包括帝后、太子在内都知道的有限,只涉及自己身边的几条,而工部建造完成后按例应将施工人员打散安置,原图交由皇帝亲自保管,其余副本一概销毁,可冥教手里竟然握着高达七成的副本,不止是近几代的,连天元开国皇宫初建时的密道也有好几条在册,详细的程度令人惊悚!
至此,游安彻底明白自己无意间究竟避过了多少危险,朝堂早已烂入骨髓,被潜伏在幕后的冥教暗中把持,包括帝位交替,每一件政事冥教都能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影响,若不是他狠心绝情一概通杀,他早就死了,而且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之后,如正史所载那样,轰轰烈烈的大清洗开始了,以工部为最,整场清洗长达四百三十余年,绵延了明武帝的大半生。
之所以这么久是因为牵扯的面实在太广,贸然拔除不是伤筋动骨那么简单,短时间内找不到那么多官员顶替,整个体系都会崩溃,到时民不聊生叛军四起群雄割据,天元很可能四分五裂沦落得比空玄都不如,他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来。
他有耐心,更有资本,以他当时的修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