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老宅

    第四十八章 老宅 (第2/3页)

了。”

    “还有亲戚在那里吗?”

    “有啊,多得很,一会儿你就能见到了。”

    车子开出城市不久,章书秋就困得睁不开眼,迷迷糊糊睡了过去。被颠醒时,已经路过云州下了高速。刚进入云东县不久,有个小村镇,章书秋指着窗外往靠山的地方撇撇嘴道:“你看那地方,有个温泉,如果不是这路这么烂,这地方应该早就发展起来了。”

    “你累吗?要不我们去瞧瞧?”

    “明天再来吧,我腰酸得很,这会儿走不动。”

    宁烨眼神里带着宠溺,失笑道:“那接下来几天,你多陪我去几个地方。要不你现在跟我讲讲,还有哪些好地方。”

    “好地方很多啊。我外婆家旁边不远有一处,也是有温泉的。那地方地势开阔平坦,三面是山,四周风景秀丽,如果傍着山建个温泉度假山庄,会是个很不错的度假圣地,就是交通实在让人头疼。”刚说着这句,又路过一处坑洼不平的地方。

    “那为什么这路就不能好好修修?”

    “其实这路年年修,但总是小修小补,就没有真正封闭起来修过。我感觉吧,一是资金确实紧张;二是进出县城就这条路,每天那么多车来来往往,也不好办;再有些别的什么,也不好说,你懂的……”

    车子进了县城,这县城不大,主城区就是一条河两边两条街,修得还算像点样子,县城中间就不太好了,即便在这种山清水秀的地方,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章书秋指挥着宁烨开着车子顺着河东往前走,到了一个集镇,过了一座桥,继续沿着河往前开,后头的路就更不好走了,破旧的水泥路连着土路,坑洼不平。

    宁烨问道:“好像河对面的路要好走一点,前面没有桥了吗?”

    “嗯,没有桥了,对面那条路年前刚修了一趟,是要好走些。其实这条河是从大云山里流出来的,从那边走能去我们家山上,从这边去我外婆家,但其实还都属于大云山。”章书秋点点头答道。

    宁烨顺着章书秋的指引,好不容易把车开到了古楼村,也就是章书秋的外婆家。

    这村庄的名字和这村子倒是非常相符。车子还没进村,宁烨老远就能看到一栋典型的东方古典建筑自下而上,横卧在村中央。

    “那栋房子,不会就是你外婆家吧?”

    “对啊,我外婆家这房子,一共六进,这村子从下往上,分为下湾,中湾,上湾,都是依着山势的,我们家这房子,第一进在下湾,第六进在上湾。”

    这房子是远近闻名的王家大宅,也就是章书秋外公家的祖宅。王家没有发达之前,就是住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房子从两进建到了六进,一进是个前厅,左边边还有夹道,裙房,王氏祠堂。原来每一进的右手边还带有一个小花园,六进后头是个大花园。

    后来特殊时期,小花园都变成了猪圈、牛栏;原来下人们住的裙房,分给了家里房倒屋塌的穷人,六进的房子,王家族人众多,不管是旁支还是嫡系,只要是没有房子住的,都搬了进来。王家嫡支,就是章书秋外公这一支,倒是子嗣凋零,只留了第六进住着。

    住归住,这房子造价高,维修成本也高,因为是天井式建筑,采光和通风都不是很好。各家又没有地契,年久失修之后,谁也不愿意主动出钱维修,宁可自动在外头建新的房子居住。

    逐渐的,这房子也就没有人住了,国家又出了政策,持有房屋地契的,可以申请领回祖产。后来这房子到了章书秋手上,已经破败腐朽不堪。前厅变成了菜园子,三进直接倒掉了,只剩下了高高的青石屋基,屋基之上,也变成了菜园子,六进后头的花园子带着个小池塘,破败不开,裙房和侧面的花园就更是残垣断壁,祠堂里,祖宗的牌位都被烧掉了。

    章书秋就拿着王家从前在这屋前照的全家福,请了研究古典民居建筑的设计师和匠人,托了同宗的大舅,慢慢重建了这王家大院。

    章书秋让宁烨把车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