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齐国霸路的开启

    第11章齐国霸路的开启 (第2/3页)

中之重,只有发展雄厚的农业基础,让老百姓有饭吃,国家才能稳定。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井田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那么就必须针对新的形势进行农业改革。

    管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意思大致类似于后世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为了发展生产,管仲索性将已经名存实亡的井田制一举废除,承认土地私有化,并且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土地所有者的生产热情——以前耕种土地是为了国家,现在收成都是自己的,焉有不劳动之理?而且,土地买卖所导致的土地集中也便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井田制下,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放头牛进去连转身都有困难,怎么可能拉犁耕地呢?随着井田制的废除,齐国出现了一个农业生产的高潮。

    当然,促进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增加税收。在井田制时代,赋税是通过奴隶和平民对公田的无偿劳动而得到的,但井田制一废除,这个办法显然行不通了——“公家”既没钱,也不掌握奴隶。公家对民众的控制力下降了。

    管仲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相地而衰征。”这一政策的意思是,根据土地的地理环境和收成多寡,将其划分为三六九等,例如平地、丘陵、海滨、生田、熟田等,再按照等级分别征税。这样既符合了土地私有化之后的局势,又尽量照顾到生产者的情绪。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管仲还提出了“无夺民时”的主张,即不在农忙季节征发劳役;禁止滥伐滥捕,保护自然资源;禁止贵族抢夺平民的牛羊去作祭祀用,保护牲畜的繁殖。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新的社会经济模式逐渐固定下来。

    管仲在齐国推行的全面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仅仅数年时间,齐国就基本上从奴隶制经济中转型出来,向封建经济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接下来,齐国就要重新踏上扩张之路,举起霸主的旗帜了。

    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曾经侵略过齐国的老对手山戎再次南下,袭扰中原,其中北方的燕国首当其冲,大片国土沦陷敌手,国都也被围困,十万火急之际,燕庄公派出使者突出重围到齐国去求救。

    当初,为了建立齐国的霸业,管仲劝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一改秦、晋、楚等强国雄踞一方、各自为政的做法,奉周天子为尊,号召天下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戎狄等部落的袭扰,这样就能让齐国自然而然地成为各国的盟主。

    如今,经过管仲的精心治理,齐国国力大盛,临近的鲁、宋、卫、郑等诸侯国也与齐国关系比较好,齐国正是处于对内繁荣安定、对外威望日隆的时候。如今接到燕国的求救请求,自诩“尊王攘夷”而又自信心十足的齐桓公自然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他决定亲率大军出征,既解救燕国于倒悬,又报当年的一箭之仇,而且防止燕国被灭,齐国唇亡齿寒。

    此时山戎已入燕国三月有余,一路烧杀抢掠,裹挟了大量的子女玉帛,贪欲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而且很多将士沉湎于寻欢作乐,再也提不起冒死杀敌的精神。听说齐桓公亲率大军前来,山戎军队不敢恋战,收拾起战利品逃之夭夭。

    见山戎逃窜,齐桓公便召来管仲问计,管仲说:“山戎不战自退,实力未损,极易卷土重来。听说山戎首领残暴嗜杀,受他胁迫的诸部落早有叛离之心,如今山戎军心不稳、人心不齐,如果齐燕两国合力追击,定可直捣其巢穴,歼灭其主力,以绝后患,保北方安宁。”也就是所谓的斩草必须除根。

    齐桓公听了深觉有理,找到燕庄公商议此事,二人一拍即合,又联络了同样与山戎有仇的邻国无终国,一起率领部队追击山戎军队。此时山戎将士们正满载而归,高高兴兴地准备带着战利品回家享受,丝毫没有战意,谁知被齐燕联军衔尾追来,只得仓促迎战。本就无心恋战的山戎军一触即溃,丢下了不少财物和百姓。齐桓公下令善待被俘的山戎百姓,并从他们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