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完璧归赵
第108章完璧归赵 (第3/3页)
礼也’,赵王都这样做了,足见赵国的诚意,现在秦国是否也应该表示一下?秦王也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这样,才能够符合赵、秦两国的身份,我也才敢献和氏璧于大王。”
听闻蔺相如的一番言辞,秦王知道蔺相如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想要巧取豪夺和氏璧是不可能的。别无他法,秦王只能暂时答应蔺相如斋戒五天。蔺相如遂被秦王安置在咸阳城的广成宾馆里。蔺相如到了广成宾馆,并没有闲着,反而更加迅速地行动起来,企图保全和氏璧。他知道,秦王所谓的斋戒,也不过是托词而已,要得到他所许诺的城池,可谓难比登天。为今之计,只有一面稳住秦王,一面将和氏璧悄悄送回赵国,到时木已成舟,自己再想办法脱身。
翌日,蔺相如让忠心于赵国的随从亲信,换上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道溜走,把它送回赵王手中。
秦王斋戒五天之后,按照蔺相如的要求,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蔺相如参加。这一次,秦王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夺取和氏璧,哪怕背负不义的名声,也不能让自己“得入宝山、空手而归”。岂料蔺相如虽然没有爽约,却并没有将和氏璧献上,只听蔺相如对秦王说道:“历史可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个国君,何曾有人听说,有一个国君是坚守信约的?没有!我蔺相如不过是赵国官吏手下的一个门客,却得到赵王的信任,担当护送和氏璧、出使秦国的重任。死尚且不惧怕,唯独害怕受大王蒙骗,而有负赵王的重托。无奈之下,我只能出此下策,将和氏璧秘密送回赵国,相信此时它已经到达赵国国君的手中了。当今天下,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如果有诚意,大可以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将15座城池交给赵国,赵国定然不敢违逆大王的意思,将和氏璧如约送上。试想依照秦国的强大,天下还有敌手吗?赵国又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成为秦国的敌人呢?然而欺君之罪,万死难辞其咎,我感到无颜以对秦王,请求受汤镬之刑。大王英明、公卿贤达,还希望你们仔细思考,以决定此事的处理方法。”
秦王和大臣们闻言,顿时面面相觑,有的大臣甚至还发出惊异的呼声,如此戏弄秦王,不是不将秦国放在眼里吗?必须严惩,以儆效尤。但秦国上下,明智之人大有人在,这之中,还包括秦国的君王。
事已至此,秦王无论怎么奸猾,也难以重新夺得和氏璧,环顾朝中大臣,秦王叹了一声,说道:“蔺相如说的,也不无道理,现在杀了蔺相如,只能出得一时之气,和氏璧还是得不到,失去和氏璧不说,还会断绝秦、赵两国的‘友好’邦交,甚至会导致战争,此乃不明智的行为。”其实,秦王何曾会惧怕战争呢?他害怕的是,秦国理亏,对战事有损。而且他知道,就在蔺相如的随从返回赵国之时,赵国老将廉颇已经率领数万大军,驻守在赵国的边境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防备秦国的入侵。
秦王见大臣们已经安静下来,遂建议道:“蔺相如既然是赵国的使节,我国理应好好地招待他,并送他回去赵国,以免落人口实。料想赵王不是迂腐之人,赵国也没有那么强大,会为了和氏璧而欺骗我大秦。”
至此,和氏璧之事终于告一段落,秦王还将接见蔺相如的地方转到了正殿,以示对赵国的尊重。蔺相如圆满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重任,戴着满身的荣誉回到赵国。一时之间,蔺相如之名,传诵在每一个赵国子民的口耳之间。
赵王感念蔺相如的功劳和才德,遂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对于此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赞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蔺相如能够找准时机,在赵国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可谓智;在大殿之上,敢于玉石俱焚,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谓勇;对于赵国的重托,时刻不敢忘,可谓忠;遣返和氏璧之时,让随从带着和氏璧先行离去,可谓义。因此可以说蔺相如实乃智勇双全、忠义无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