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联姻

    秦楚联姻 (第2/3页)

说秦国派人来接成蛟回国,感到十分不安,担心秦国又在打赵国的主意,于是觐见赵王,道:“秦国忽然派人来接成蛟回国恐怕有所企图,大王可曾听到细作有什么消息?”

    赵王道:“我已派人查过,夏太后确实身体不好,细作来报说是夏太后亲自下令招成蛟回秦探望的,应该不会有错。”

    “秦国向来出尔反尔,大王不可不防。”李牧提醒道。

    赵王想了一下,虽然觉得没有必要,但准顿一下防务总是不会有错的,于是命李牧沿边境整修军备,以防不测,一个月之后才放成蛟回秦。

    夏太后和韩姬见到成蛟,喜极而泣,为成蛟平安归来而高兴,夏太后仿佛一下年轻了十岁,成蛟此时也已经成熟了不少。

    秦王政亲自接见了成蛟,为他设宴接风。此时成蛟年仅十三岁,嬴政十七岁,但是二人在宴会上都表现的亲密无间,表现出来政治上的成熟。嬴政心中明白,成蛟一直是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只要他在秦王室的一些老臣便不会放弃对他的支持,因此嬴政对王室老臣一直不信任。

    三日后,秦王政因为成蛟出使赵国有功,册封成蛟为长安君,食邑两万户。

    由于等待成蛟从赵国回秦,秦军已经失去了进攻赵国的最佳时机,赵军在李牧的主持下做好了应战准备。吕不韦意识到如果此时进攻赵国必然是惨败。但是各项军备都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不立战功,无法向秦王交代,恰逢此时魏国信陵君去世,魏国已失柱石,于是吕不韦再次把矛头对准了魏国。

    秦王政五年,在伐赵无望的情况下,秦王命蒙骜率二十万秦军进攻魏国。

    此时,信陵君已死,而魏国恰逢饥荒,无力反抗,仅用了半年时间,秦军就先后攻克了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个城池,设置了东郡,秦国的边境线与齐国接壤,楚、魏、韩与燕、赵被完全隔开,天下震惊。

    此时魏国已经疲弱不堪,如果没有援兵,则很有可能被灭国。信陵君临死前曾经托付门客毛公,一旦魏国危机,就要手持他的遗信前往楚国向春申君黄歇求援。

    几年前邯郸被围的时候,信陵君带领的魏军和春申君带领的楚军曾经并肩作战,一起击溃秦军,二人也因此十分投缘,约定一旦对方国家有变,另一方必须前去支援。

    于是毛公手持信陵君遗信前往楚国求援。春申君看了遗信,记起当年的袍泽之情,仍然感慨不已。便向楚考烈王建议救援魏国,道:“大王应该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如今魏国危在旦夕,如果秦军灭亡魏国,则秦楚边界线将扩大一倍,楚国腹地完全暴露于秦军面前,万分危险,在此危急时刻,应当联络各诸侯国,共同伐秦。”

    楚考烈王也担心秦军灭亡魏国后会乘势入侵楚国,便同意了春申君的请求。

    春申君清楚,只有取得赵国的支持,才能形成合纵,于是他派遣门客拜访赵国名将庞暖,庞暖刚刚在对燕作战中取胜,也想进一步巩固赵国的地位,很快就同意了楚国的请求。

    秦国东郡的创建对各诸侯国都是很大的威胁,各国都想努力削弱秦国。因此在楚国和赵国的倡导下,楚国、韩国、魏国、赵国、卫国很快就组成了五国联军,赵国的庞暖担任主将,指挥所有部队合纵攻秦。

    秦王政六年,五国联军攻克了寿陵。庞暖对众将道:“联军数次攻秦都是由东往西打,每次都在函谷关被阻,现在不如从北往南,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众将都赞同庞暖的看法,于是各将领率领军队分路出蒲阪,因为秦军缺乏准备,联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到达了蕞地,此处距离咸阳仅仅百余里。

    在此万分危急的时候,秦王命吕不韦、樊于期率十万大军北出咸阳迎敌。吕不韦分析道:“联军虽众,但各国军队都驻扎在不同的地方,并且都顾念自己的利益,不能形成合力。如果我们能集中力量率先击破楚军,楚军一撤,其他各国军队也将跟着撤退!”

    樊于期道:“相国言之有理,楚军最远,军士也是疲惫的,而且楚是大国,影响较大,一旦战败,则联军必将不战自溃。”

    于是吕不韦命令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