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纵横论治安

    第71章纵横论治安 (第3/3页)

好,贾谊死后,晁错就是第一。晁错言事,见解深刻,思想精简,满纸刚正威猛之气。相较而言,晁错的理性发展得好,贾谊以感性分析见长。

    晁错指出,自汉朝以来,匈奴“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致使民不聊生。民不堪命,不能怪百姓无用,因为“‘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晁错从地形、兵将和兵器三方面分析汉朝和匈奴的同异,指出“以蛮夷攻蛮夷”之策,要求培养一支和匈奴的作战习性相同的军队。晁错此论,很像中行说对匈奴人的劝说,都指出生活习性对人的影响。

    “以蛮夷攻蛮夷”之策,刘恒开始着手培养一支锋锐的军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军中大将在急切间难以培育。“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自大汉建立,朝廷都没出现一位像蒙恬一样的必胜之将。大将一日不出现,汉朝消除匈奴威胁的瓶颈就突破不了。

    如大江解冻一般,晁错之才汹涌澎湃,滚滚而来,一发不可收拾。为配合“以蛮夷攻蛮夷”之策,晁错接着提出募民实边之策。晁错说秦朝没计划地“谪戍”是种错误,会激发民怨,致使百姓揭竿而起。他建议刘恒以奖励政策鼓励百姓到边疆定居,开发边疆,如免去有罪之人的罪,对没罪之人封赏。

    “以蛮夷攻蛮夷”和募民实边一旦形成气候,匈奴就无法肆意侵扰边境,晁错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汉朝训练军队,募民实边,匈奴人很害怕,急欲破坏。这两条政策实施没多久,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单于率十四万大军从朝那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到彭阳(今甘肃镇原东),一路侵掠,打砸抢毁,杀北地都尉,火烧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骁骑直逼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

    甘泉与长安的直线距离约八十公里,轻骑一天可到,长安告急。朝臣心慌,刘恒指挥淡定,不失黄老风范。面对一帮无用的朝臣,疲弱的军队,也只有刘恒这种仁厚且淡然的君主能够忍受。倘若是暴躁的刘邦,不知要砍多少人的头。存在就是合理的,即使不合理,存在也会慢慢合理化。刘恒让百姓休养生息,也抽离朝廷的阳刚之气,将朝臣文弱化。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是什么性格,臣子也要扮演天子的性格,否则遭遇就如贾谊。

    匈奴此次来势不小,刘恒命中尉周舍和郎中令张武领战车千乘、骑兵十万守在长安城外;封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速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任成侯董赤为将军,领兵迎击匈奴。

    汉军大出动,匈奴没逃跑,两军相交一个多月。经历千难万苦,汉军才将匈奴驱逐出塞。汉军虽然赢了,斩杀匈奴却很少。这是一场疲弱的、消耗生力军、考验供给的战争,一场战争打下来,两军各有损伤。这场战争将两军的弱点暴露无遗,匈奴兵少,汉军无将。冒顿曾经率领三十万进军平城,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南下,匈奴兵越来越少。

    单于见汉军无将,日益骄横,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兵力打游击战,什么时候想杀入就杀入,致使百姓死伤无数,云中和辽东两地最为惨重。正如晁错所说:“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此次驱逐匈奴,刘恒虽然调出很多将军,但没有一员猛将。他是位仁爱的皇帝,在他心中,战争是罪恶,他只想与匈奴和和气气地交往。他不明白战争,更不理解侵略,他只求百姓能生活好。刘恒如此,晁错与他背道而驰,君臣异路也就预示着晁错官场之路难以青云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