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丝绸之路的波动

    第157章丝绸之路的波动 (第2/3页)

忠臣良将就此陨落。汉明帝刘庄气过之后,对此也是追悔莫及,可惜悔之晚矣。

    此后,汉朝为继续维护西域边境的稳定,欲选一名才德兼备的官员出使西域。这对一向奉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班超而言,无疑是一个可以一飞冲天的绝佳机会。

    班超原本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久居穷困潦倒之境地。百般努力之后,依然无所作为。一日见汉军招兵,考虑良久,终于下定决心,愤而掷笔,应征加入大汉军队,以图建功立业。这就是著名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此后在诸多战斗中,班超皆勇猛异常,屡立奇功,逐渐从底层士兵之中脱颖而出,并深得窦固的嘉许。是时西域各国多归附于匈奴,皇帝便想可否自己派出使者,说服西域诸国能够为大汉效力,不仅在军事上打击匈奴,还在政治上孤立匈奴。于是发布诏命,急切希望窦固可择出一人,担当出使西域诸国的重任。如此重任,让这些武将出身的人去担当,哪里能够完成?这让窦固大为发愁。

    班超见状,越众而出,愿意领命西去,为大汉建立不世功勋,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

    窦固知晓班超早年也算是饱学之士,只是郁郁不得志,这才选择从军。心想军中一时之间,还真的只有班超才能担当如此大任,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最终班超不负众望,以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谋,说服西域各国与大汉交好,就因此事,再加上其兄弟班固在汉朝为官的大肆宣传,班超得以一鸣惊人,成为天下瞩目的风云人物。

    在这期间。班超率领仅仅三十六人辗转于鄯善、于寘诸国,凭借其勇略游刃于西域诸国与匈奴之间。巧施妙计,诛杀匈奴使节,征服西域诸国,成就赫赫声名,威震西域。此前丝绸之路已经断绝,经过班超的努力,丝绸之路得以重新贯通。次年刘庄又设置西域都护,为汉朝统治西域各地提供政治保障。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东汉版图,为其边境的长期稳定、国力的日渐强盛奠定了基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永平四年(公元61年),邙山之上,时为谒者仆射的耿秉,携一张满是灰尘的六弦琴,坐在山顶远山亭上。他总是喜欢在黄昏的时候到山上弹奏一曲《新宫》,琴音之特点,本应该是高山流水、细水长流的意境,此刻却变成一曲铿锵有力的军曲,催人奋进。耳闻得琴声苍凉悠远,荡漾在暮色弥漫的大山之间。间或有远去西域的骆驼商队经过,驼铃声从远方传来,与琴声一道,纠缠一起再弥散开来。

    一曲奏罢,耿秉起身整理自己的衣服,远望洛阳城中,几只纸鸢欲要挣脱那线,随东南大风朝西北而去。再看那邙山外的先祖帝陵,曾经的显赫人物多少已经化做尘土?

    一闭眼,耿秉便能记起当初自己儿时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记忆。仿佛那几千里辽阔的疆域,一一向自己走来,边关处狂沙漫卷,火焰怒吼着焚烧,无数只秃鹫遮云蔽日地飞过,只有那羽毛纷纷扬扬的笼罩而下,无数壮志男儿倒在金戈铁马中,无数张日渐模糊的老人、小孩、妇女面容,或者微笑、或者哭泣、或者无情,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呐喊声,天边雷动的战鼓像是头顶轰轰隆隆的雷声,仿佛在催促:前进,前进、前进!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四月,耿秉再次上书,认为时机已到,请求汉明帝刘庄发兵攻打北匈奴。此次耿秉之上书,已经不知是他第几次请战。但这次却和过去不同,从汉明帝经常想起问政的举动中,不难看出,刘庄已经和自己一样,早已枕戈待旦、厉兵秣马多年,千秋霸业,在此一举。

    耿秉认为此战必开,因为今中原富庶,健儿骁勇,粮秣充足,正是北击匈奴的大好时机!他还认为,要彻底杜绝西北边患,必须要彻底剿灭匈奴势力,只有如此,才能寻求西北诸境的持久安宁。此外,他还力主战争的目的即是要消灭战争,因此皇帝陛下应痛下决心,出兵剿灭匈奴,勿要给子孙留下后患!如能成就此等恢宏大业,汉明帝必将名垂青史,受到万代景仰!刘庄听罢,顿感激情洋溢,这更加激发其北击匈奴的雄心壮志。

    是故,耿秉之琴音才得以有如此雄壮激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