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海中之影
第四十二章 海中之影 (第2/3页)
之人,难免有些愚蠢不通之处,也就没再深究。又过得小半时辰,另一船人渐渐抵达岸边,向前迎上,只是这样一番转折,清朝这边的迎见使也不得不转而向北,也好正面对着这几位使臣。
此时阮元所在的位置,正是海边,不经意间向海上一看,只见浓雾虽已散去了些,却依然影影绰绰,看不清有何事物。
忽然,两个巨大的影子隐约的在雾中闪烁了一下。
阮元心中不禁暗暗一动,仔细看时,两个影子似乎正是船舰之型,只是帆桅之间,与寻常中国船只大异,船头处两个尖角高高翘起,比国内寻常帆船的船头,要长处很多。
这影子形状,远出于寻常帆船之上。阮元自幼在扬州生长,南京、镇江也曾到过,见过一些大船,却也不及此等庞大。而且,长江上虽然也有一些大船,可普遍笨重迟缓,不能进深水,只能在江中做观赏之用。
可之前那位使臣却说,这两艘大船在大海里航行了一年之久……
前思后想之际,阮元也不觉暗自诧异,只是浓雾未散,却也看不清大船真实样貌。
这时使团一行,也已经渐渐上岸,走到了迎见使面前,当先的两个使臣,也是窄袖衣衫,服饰华丽,看来即便在英吉利国中,也是极有身份地位之人。后面另有十余个使节团成员,站成两排,两个主要使臣均是白色垂肩批发,只是细细端详起来,也只是中年样貌,并不甚老。二人一个脸方,一个脸尖,脸偏方的使臣位置稍后,想来他是副使,而尖脸人是正使。
只听先前那位中国人样貌的人,指着正使说道:“这位是英吉利马戛尔尼伯爵。”,又指着副使道:“这位是斯当东男爵。”其实英国爵位,与中国大不相同,也难以一一对应,只得自亲王以下,按公侯伯子男的顺序排列。好在清使这边,也不在意细节,金简见过了马戛尔尼,而松筠则对着斯当东作揖成礼。
看着成礼已毕,金简只觉已比预期多消耗了大半日,心中焦躁之情,又再浮现。也不问那中国人样貌的人什么姓名,只用眼睛一横,道:“你告诉他们,此间风大,不宜久留,前面便是塘沽镇,就先到那里歇息,至于礼品,先搬上来,再运不迟。”他素来自诩外戚,虽然在乾隆面前不敢大声言语,面对这些无名之人却往往不屑一顾。那中国人面貌之人自然也知道规矩,便将金简之言译了,让两位使臣再行商议。
忽然后面使节团成员中走出一人,道:“各位大人,我等此番前来,携带礼物甚多,其中有一件‘天文地理音乐钟’,只有在大广场上,才能安装使用。听闻贵国京城西北,有一座夏宫,地面颇大,能否让我等将此钟移至夏宫之处,并就地安装?”他说的是英语,清朝方面自然无人能懂,又得那位中国人面貌的使者再行翻译。欧洲人所谓北京夏宫,即是圆明园,这人此次也颇为机灵,成功翻译了这个词语。
金简之前听闻英吉利使团入觐,还未到达广州,便要求清廷破例,在天津卫迎接,心中早已不满,自古皆是四裔之国,依天朝礼仪朝觐,怎么到了英吉利这里,就要反过来了?如今听这人言语,竟又是“国朝惯例”所无之事,不由得暗骂了句:“没规矩的东西!”
可表态工作还是要做的,金简也只好回道:“此事国朝惯例所无,我要先行请示皇上,再做决定。皇上眼下去了避暑山庄,不在京城,想来需些时日。但也不忙,皇上生日在一月以后,你等先到京城歇息,再听皇上定夺不迟。”那人如实译了,使团诸人也并无异议,金简做了个手势,转身便走,一行人也渐渐开拔,向塘沽镇去了。
阮元看金简做了手势,也只好和他们一道转身离去。这时的海面,浓雾仍未散尽,阮元直到离开海边,也没看清英吉利的大船是什么样子。
一行人渐离开了大沽口,向着北京方向而去。阮元作为第二副使,主要任务是陪同马戛尔尼、斯当东以外的英国使团成员,先前那位要求在圆明园安装“音乐钟”的使团成员,是使团里的主计员,名叫约翰.巴罗,日常便称为巴罗,难得的是,他居然与阮元同岁。
那位中国人样貌的人,阮元也自向乔人杰打听过,中文名叫李自标,似乎原本就是中国人,不知为何到了英吉利使团之中。使团中除了使臣、随从,还有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也是金发,面庞清秀,阮元与松筠多有沟通,从松筠口中得知,他是副使斯当东的儿子,按英国人惯例,称为乔治.托马斯.斯当东,为方便起见,大家称之为小斯当东。小斯当东年纪虽小,却聪明伶俐,会说一些基本的汉语,一行人自然也对他喜爱有加。
这一日一行人径向北行,眼看前面便是香河,自大沽口沿运河东线前进,这里是第一座县城,眼看好容易得以歇息,各人也不免有些放松。阮元等人是主官,按例都坐在轿中,这时只听同行的巴罗身后有人上前,悄悄耳语了几句,巴罗似乎也对李自标交代了些事,好像是让他转告阮元。
过得片刻,李自标来到轿前,说是有事禀报,阮元也暂且停轿,让他说下去。只听李自标道:“禀阮大人,英吉利使臣之中,有一人现下生了病,不便行走,想请阮大人转告金大人,若是方便,能否就在这香河县里暂渡一日?也好为他看看病。”
阮元想着此事不难,便上前询问金简的意见,正好这天日已偏西,金简想着反正时间充足,圆明园摆放仪器之事也需乾隆允准,并不在意。很快一行人渐渐进了香河县城。
香河县虽是一个县城,城中人却不多,一行人声势颇大,前后也有数里之距,在河口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