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开始攀登科技树

    第二百一十章 开始攀登科技树 (第2/3页)

时大汉的开矿技术也有着很多的缺点,比如管理流程太过粗犷、效率低下,保护措施几乎没有,所以时常发生重大的事故。

    根据这些缺点,天子刘洵开始着手制定一整套的开矿管理规范,准备下发给新军营垒的各处矿场。

    根据各种文献典籍的记载,天子刘洵得知此时大汉帝国的铁矿主要是采用地下开采的方式进行发掘,使用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的立井、斜井、平巷联合开拓等方式进行,初步形成地下开采系统。

    此时大汉帝国的矿藏开采系统已相当完整,立井开挖到一定深度,便向两边掘进阶段平巷,在巷道的中部或一端,下掘盲井直达采矿场。立井深度可达近百米深,斜巷呈阶梯式向下延伸,适用于次生富集带的探矿和采矿,还可以作为阶段平巷的联络通道。

    此时的平巷距离长,支护的样式各异,导致结构很不坚固,于是天子刘洵制定的第一条规范便是统一、强化支护。

    同时,天子刘洵还定下了开气井(通风井),将工作井巷与气井、气巷分开的规范。

    而后,天子刘洵开始详细制定支护的要求,毕竟支护的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矿井是否坚固,关系到矿藏是否能够长久使用,所以写得格外认真。

    天子刘洵知道直到后世的明代,矿藏井巷支护发展出了四种形式:无支护、留石柱支护、木架支护、充填支护。

    一般在坚硬的围岩中开采脉状铜、银、铅、金矿时不需支护。

    而在开采大型囊状或厚层状矿体时,常故意留下一部分矿体用作支柱,以支撑井巷顶部,这就叫做留石柱支护。天子刘洵知道的德兴银山古银矿在唐初曾经大规模开采,留有石柱,就属于这一类。天子刘洵还记得在一本书籍中曾经看到过,到唐天佑末年,有人想采取留柱中的银矿,“持斧而入,将斫取之,俄而山摧,入者尽压死“的记载。

    至于木架支护则是用于挖掘并不太深的矿藏之中,此时大汉的浅层立井都是采用经过精细加工的方木(或圆木)密集式垛盘支护,与后世的木结构井架相差无几;而斜井的支架型式类似后世木结构的“马头门“。破碎带或松散岩体内的巷道,采用封闭式支架,以防止底部上鼓。后代的井巷木架支护与此大同小异。对于铁矿的开采来说并不适用。

    最后便是填充支护法,天子刘洵知道此时的铜绿山古矿井已应用充填支护法。在方框支柱开采和横撑支架开采中,将废石和低品位矿石充填在下部采空区,防止围岩塌落。

    综合看来,最后天子刘洵并没有将四种支护方法加以选取、摒弃,而是全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化,甚至在一些关键的技术点上制定了参数定额,当然都是参考的数值,具体的还要经过百工巧匠的审核。

    天子刘洵认为矿藏的形态和形势千奇百怪,四种支护法齐备,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料理完支护法的规范之后,天子刘洵便注意到此时开矿的岩石破碎法:此时大汉帝国的岩石破碎法有工具破碎和火爆破碎,两种方法常结合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