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战时内阁

    第四百一十二章 战时内阁 (第3/3页)

。&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此时以大汉帝国的情况,自然不能与后世大明的情况相比,天子刘洵自然不能完全“照抄”。

    所以在天子刘洵的设计下,由尚书处代替司礼监,先一步在朝中建立分权的机制。至于地方郡国上的分权机制,则需要等到将来再一步步完善了。

    当第二道圣旨宣读完毕之后,天子刘洵说道:“如今西南战事正起,朝中的内阁初立,诸位阁臣也算是临危受命,这一届的内阁,也算是战时内阁了!”

    “战时内阁?”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心中暗道:“也就是说,接下来内阁的主要事务,就是西南战事了!”

    果然,天子刘洵说道:“内阁今日便算成立,明日一早,诸位阁臣便入宫就职。十五日之内,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诸多政务全部移交给各部,同时向内阁报备。另外尚书处的人选,由阁臣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属官之中挑选,并在十日之内上报、组建完毕!”

    “一个月之内,内阁便要正常运转起来,集中全力应对西南战事!”

    :。网址:

    顶点地址:

    移动端: 感谢您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