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肝脑涂地

    第三百一十四章 肝脑涂地 (第2/3页)

怜之人就有可能一直留在这户人的家里。而如果有什么其他的情况,或者说那个被救之人还有什么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不得不离开这户人家,那双方也都会好聚好散。

    那户人家在双方临别之际大多数都会给一些路上需要的盘缠和衣物;而被救之人则会三跪九叩,对那户人家行父母之礼。因为对于他来说,那户人家等于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再造之恩如同父母一般。

    并且还会允诺今后一定会报答那户人家,哪怕自己完不成,也会由自己的后代来替他报恩。这个允诺可不是现在那种随口的应付之言,而是真心实意地向对方做出了最郑重的承诺。君子一诺可值千金!

    也许有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因为过去的时代穷人太多,这样的事情很正常。

    哼!可笑至极的言论,过去穷人是多。可是即使在那么贫困的环境下,尚且有人如此重诺无私,怎么现在条件好了,反而诺言变得一文不值了呢?

    难道因为条件改善了,反而人越过越回头了?因为进步,所以就引起了另外一方面的退化?

    董建国有这种想法不是没有缘故的,因为这是他的父亲和祖父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原本的董家其实并不是住在嵩山之上的,原本的董家也和很多大家族一样是住在大城市里面的大户人家。因为那场大战的缘故,除了参加战斗的人,其他的孩子和妇孺都举家迁移,躲避着战火,而他们就是这样来到了嵩山之上。

    当时的祖父不过只有十一二岁,跟随着家人一路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从当时的首都逃难到了这里。原本带的盘缠和粮食因为接济过路的穷人而早就用光,变成了和其他逃难的难民一样。

    好在嵩山之上的一户地主家好心收留了他们,你没听错,是地主收留的。在很多人眼里,恐怕地主都是黄世仁那种坏人。但其实不然,固然有些地主的确会狠狠地剥削穷人,压榨他们的劳动力。

    但是在当时,其实大多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