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激励军心

    第三十四章 激励军心 (第3/3页)

有了少许疲惫,遂向晏明略略交待了几句,然后便在几名士兵的护卫下离开军营。

    入城之后,正是市上最热闹的时刻;宽阔的青石街道上人来人往,喧嚷不息;两侧商贩的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此伏彼涨,一派热火朝天之象。

    此情此景,雷云当即令随行的士兵下马步行,而后自己也从马上翻身下来。

    自接任以来,他将精力几乎全部都用在了军务方面,其它事务基本是由裴仁等一干府衙参事议定处理,他本人则无需再花费太多心思。

    而事实上,裴仁等人也的确不曾令他失望;三个月来,这些人不但将府衙上下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还将襄平一带治理得有声有色,这点看如今襄平城蓬勃的状况便可知晓。

    坦白地说,这个时期的辽东除了相对安定一些之外,无论在那个方面都无法同中原地区相比;因为那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来都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但是雷云却很清楚,辽东的潜力其实也相当的惊人。

    从地理条件上来说,这一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阳光雨露充足,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之粮食品质自然也十分优良。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这一地区物产丰富,是一处重要商品粮基地。

    除此之外,这一地区的矿藏也十分丰厚。据他所知,辽东地区是后世铁矿的集中产地之一,储量产量极大;有色金属、贵重金属和稀有矿物的产量也相当可观,主要有铜、铅、锌、钼、金、银等,是一处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另外,这里还是非金属矿物的一大产区;这里的非金属矿物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富,主要有硼、金刚石、滑石、石墨、玉石等,品质较为优良;燃料主要是煤炭,以气煤、长焰煤及长褐煤为主……综上种种,真可谓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宝库。

    虽然如此,但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开采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这真让他感到颇为无奈。毕竟,守著聚宝盆而过苦日子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

    这个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的社会,农业才是这个时代的基础产业,其地位无可动摇。时下正值隆冬季节,辽东地区气候严寒,这使得雷云所制定的种种有关方略无法施行。

    有鉴于此,他也只能从其他方面先行入手,比如商业……

    纵观整个历史进程,中国历代王朝均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对于商业却是常常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这便是所谓的“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便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最基本的生活物品,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将农业作为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倾向于农业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也征收稳定的土地赋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仅不如经营土地那样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客观的说,这项举措对于封建社会初期的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然长期的重农抑商所带来的后果却是十分严重。比如,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是保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它同时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要知道,土地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农民失去土地必然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如此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会使得阶级矛盾激化,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另一方面,地主阶级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国家走向灭亡。

    不可否认,一味的对工商业采取鼓励的政策、支持商业发展会使得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会危及政权统治;此外,商业的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俗语说:堵不如疏,若能操作得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完全可以避免或减轻这些负面问题带来的影响,大大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