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尾声 (第2/3页)

众人商议之后认为时机还未成熟,因而未允。

    十月,孙权再次遣使向刘备请和。刘备许之,吴蜀复和。

    新隆五年、公元211年三月,蜀主刘备病逝。经过一番思量分析之后,雷云遂修书遣使携官、金银珠帛入南中策动蜀汉建宁太守雍闿与南王孟获在益州南面起事,而后又派人示好东吴,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进取涪城,燕灭蜀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做好前期准备之后,雷云即起国中大军八十五万、分东、中、西三路攻打汉中!

    三路大军之中,西路大军以晏明、张辽为将,贾诩、庞统为正副军师,率虎翼军与十个师群出狄道逐步向南推进;中路大军的六个师群由裴宣、李儒等人统领,准备取道祁山、武街至桥头一带伺机拦截夹击北上的蜀军;至于东路大军,雷云则破格命司马懿为平西大都督,统领十二个师群分两路从斜谷与骆谷进取汉中!

    蜀汉方面,在接到雍闿、孟获叛乱的告急文书之后,诸葛亮本欲南下平息叛乱,然而此时又骤然获知燕国动兵的消息,遂一面调魏延、马忠等率军数万南下平叛,一面调兵遣将全力应对大军压境的燕国。

    为抵御北面的燕国西路大军,诸葛亮以赵云为先锋,亲自率军十五万北上增援沓中。汉中方面则命黄忠、法正二人收缩部分兵力,力保汉城、乐城、阳安关等诸多要地,以求御敌于外。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命邓芝、张嶷等人领军各守险要,随时听候调遣,严防燕军偷袭。

    至于东吴方面,其则派遣马谡作为使节面见吴王孙权,说以利害……

    诸葛亮虽然竭尽全力试图为刚刚诞生不久的蜀汉政权赢取一线生机,怎奈二者之间的整体实力相差委实太过悬殊,蜀汉的最终的命运也早已注定……

    孙权虽然在马谡的游说之下选择了按兵不动,然而蜀国南部的雍闿、孟获等人的动静却越闹越大,将益州南部四郡搅动得鸡犬不宁,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蜀将魏延虽然是一名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良将,怎奈麾下兵马不多,面对十多万的叛军只能使用疑兵之计,勉强扼制雍闿、孟获等人的攻势!

    在蜀国的北面与东面,燕国的东路、中路两路大军进展顺利。司马懿率领近四十万燕军分两路攻入汉中,数日之间便先后攻破乐城与汉城,斩杀蜀军四万余,收降万余,将汉中首府南郑团团包围。后司马懿一面派徐晃率三个师群攻打阳安关,一面命大军日夜攻城!

    南郑的蜀军虽然在黄忠、法正的指挥下殊死抵抗,然而面对准备精良、骁勇善战的燕军依然回天乏力。五日之后,司马懿破南郑,斩杀蜀国大将黄忠,俘获蜀参军法正、蜀将严颜等人。几乎是与此同时,徐晃攻破阳安关,蜀将张翼、董厥降燕……

    随后,司马懿率大军一路奔袭,直奔雄关剑阁而去!

    另一边,中路大军在裴宣、李儒的率领下经武街顺利抢占阴平东南的桥头,直接威胁正与晏明等人相持不下的诸葛亮大军。诸葛亮唯恐退路被截断,遂派赵云从孔函谷绕到裴宣、李儒的后方,摆出进攻的架势。裴宣按兵不动,并以三个师群合击赵云。赵云无心恋战,只得移军至阴平。

    增援剑阁不成,诸葛亮又恐后路被燕军截断,遂故布疑阵,而后率领大军同赵云合兵一处。晏明见诸葛亮撤军,随即引大军进驻沓中一带,随后继续稳步向南推进。

    七月,诸葛亮、赵云等率十几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