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掌卫

    第九章 掌卫 (第2/3页)

点选官吏?只看着王通等人有无天赋,能否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好罢了。

    沉吟了一下,朱翊钧道:“近几日,朕观览锦衣卫所奏,却多是些官样文章——”朱希孝听了要跪下请罪,朱翊钧止住了。

    顿一顿,朱翊钧又道:“朕想着,日后这锦衣卫的情报职责,却要大大加强。这情报分这几类做来:一是各地民情,锦衣卫要在各地专门收集当地物价、雨水、灾异、农作物种子、产量、人口滋生等情——”未说完,吩咐中官道:“拿纸笔来,让他们几个记着。”

    见几人都拿上纸笔,朱翊钧接着说道:“这民生情报,不可轻省,不得到地方官那里去抄录,还是要实地去看,去查,如此朕才知各地真实民情,尔等可知?”朱希孝奏道:“臣等不敢图轻省,必单独详细查明了奏闻。”

    “二是军情,如今外邦不靖,内有异族,一旦有变,却容易措手不及。你等读兵法,岂不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也重用间——这间有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之说,你等要分门别类,选些妥当人,布置在容易生变的地方,如瓦剌、辽东、西南等等诸处,潜伏好了,定期不定期的传递情报。”

    “三是政情,文武百官谁与谁勾连,谁与谁姻亲、同座师、同年、同乡,谁与谁走动的多,谁与谁流连勾栏瓦舍的多——这些却要建立专门档案,将京官中七品以上的勋贵,文臣,武将,包括东厂各档头”——朱希孝等闻言大喜,却听皇帝继续说道:“地方文武官有实缺的也都一道描述清楚,此事可请旨到吏部抄录部分,重点是吏部档案中没有的。”朱希孝听了暗暗心惊,面上统统应下。

    “四是舆情,这民间舆论,有无利用愚民传邪教的、有无童谣、谶语等要重点关注,另外、官员之民声、其是否贪渎,朝廷施政之民间反映——不光要找读书人,更重要的是要到田间地头,找工匠、农夫、商贩等人了解清楚。锦衣卫里也多要些读书人,将各家学说流派,源流影响都要查清。有了读书人,情报分析也可搞起来,朕下面就要讲到。”

    “五是情报分析,朕认为十分之九的情报无需用间,均可在公开的信息中获得,适才王通有一句话说得好,将杂乱无章、不成系统的情报抽丝剥茧的分析出来,得到有用的情报,也是你们要关注的大事!”

    “六是要从军匠中找些识字明理的,汇总天下、外邦之巧工利器之技,详加研究,已得其原理、能够推陈出新为要旨,此一条你们以往都忽视了,要重视起来。”

    “七是要找些明白舆图制作之法的,现将三边、蒙古、瓦剌、辽东等地的河流、山峦、道路、村落、水源、森林、矿藏、农作、水利、草场、盐场之详细情况仔细绘来,越细越好,以备军国之用。”顿一顿,又道:“此虽为急务,却急不得,要找些高手研究明白了,学会了,这才着手,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此项事,三年到五年要建功。待有了专门的队伍,朕再拨专款,将国内外的细情都加上去,形成天下舆图。”

    “八是待上述都有所进展,有了熟手,要建立情报学校,专司情报人才培养,以收百年之效。——此事,今年年底前要做起来,日后慢慢完善。”

    八条说完,朱希孝等人都听得呆了。这些话让朱希孝、王通等这些情报头子来说,也未必说的全乎,更何况十岁稚童?李太后更是在屏风后面听得如痴如醉,此时才彻底惊觉自己有多么不称职——其实朱元璋、朱棣来了,也会自惭形秽的。毕竟后世党员干部在党校两年三小训、三年一大训,天下应知应会的东西无所不包,其系统性、科学性更是古代没法比的。

    朱希孝奏道:“今日臣才知皇爷之才实乃天授,非臣等井蛙之心可揣测者。皇爷将臣应当应分的事情分派的如此清楚,臣等如再不奋发,惭愧无地矣!臣等回去后,必按皇爷所述八条,实在办好差事,以为皇爷之鹰犬!”

    朱翊钧听了笑道:“不必如此等说。锦衣卫乃朕亲军中最亲者——,尽心办好了差事,苟能利国利民,也洗刷了纪纲、万通、张彩、钱宁、江彬等辈留下的锦衣污名。”一句话说的朱希孝眼圈又红了。——这锦衣卫成立以来,历任指挥使留下好名声的却少。

    长篇大论讲下来,朱翊钧喝了一口茶水,又嘱咐道:“情报的取得和分析等技巧,乃锦衣卫之看家本领,你们要成立专门队伍研究之,并日益完善。——不可轻传,要找身家清白之良家子,忠心可保的人方能加以训练。朕希望有一日,锦衣卫也能练出来一支朕的铁鹞子——若成此军,朕亲掌之。”

    朱希孝重重磕下头去,应了。他本一忠厚之人,是靖难功臣成国公朱能之后,对皇室忠心耿耿,这才被隆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