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银行

    第三百七十五章 银行 (第2/3页)

融行业进行监管、负责铸币并发行、负责发放商业银行许可证并实施监督检查。

    同时,原“大明京师银行”和“南京银行”合并成为“大明工商银行”,被纳入户部的央行管理之下,照样要向央行缴纳大量的准备金。内务府真交了二千六百万两,据称占了工商银行总储蓄额的四成。

    皇室所有的银行照样被户部监管,不管是不是做样子,这个姿态超过了朱翊钧反复鼓励工商的表态一万句。

    但掌握内情的张四维知道,皇帝已经占了大便宜。变法前朝廷并无银行这个新生事物,皇室工商集团成立的京师和南京两大银行被官员们默认为朝廷的,它的诞生与发展自然而然的沾了朝廷的光——京师和各地官员的俸禄发放、各地驻军的钱饷转运等所有与公事相关的钱款业务,都放在两大银行。

    结果等到了出台管理政策的时候,皇家就拿出两大银行的股本结构——皇室占七成半、宗室占一成、勋贵们占了一成,剩下半成居然是民间大商贾的,反正跟朝廷没半龙元的关系。除了它的大股东为皇室之外,与民间成立的银行没有任何区别。

    从内阁到京官都挑不出皇帝的错儿,此前没有银行这种东西么。但回过味儿来的大臣就有动心思的——皇室做得,我家为什么做不得?张四维立即写信给在家的四弟张四象,让他组织晋商成立银行:这才是传家的大生意!

    张四象身为总理大臣的四弟,站在幕后合纵连横。站在台前的是王崇古的侄子王诠——就是当年张四维乱搞王国光翻车,替王崇古送信到京师的那位。

    不到半年,这权力与商业结合而成的合盛元就横空出世,总股本二千六百万,与新成立的淮扬银行、直隶银行、两广银行、东裕银行并称“五大行”,且资本稳居五大行之首。

    大银行诞生的速度超过了朱翊钧最乐观的估计:从去年八月御前会议之后,全国各地资本的整合速度就以光速进行——驿政部的光报商社仅在这半年就赚出来当年的全部投资,现在已经将触角伸到了佛山。

    除了这千万级的五大行之外,百万级的银行在各大城市雨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