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学习

    第一四六章 学习 (第2/3页)

会这样,沈光林解释不了。

    至少依照当前的理论解释不来。

    没有理论,那就创造理论呗。

    沈光林现在所欠缺的,就是把整套纳米理论拿出来。

    因为,即使纳米分子看不见,但是纳米颗粒总是存在的,纳米效应也是时候提出来了。

    所谓纳米效应,就是指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为了展现的更直观,沈光林又用球磨机研磨了一些二氧化硅纳米粉出来。

    这玩意最不稀罕,好多原料都会用到它,制玻璃、陶器、搪瓷等都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这个实验想验证纳米二氧化硅的物理特性果然很简单,当二氧化硅的粉末达到纳米级别之后,它竟然开始导电了。

    下面就是沈光林开始如何编写自己发现纳米效应的故事了。

    故事讲的好,传播性就比较广。

    这次他想投稿《自然》。

    《自然》和《科学》是期刊界的两大旗帜,其实《自然》更国际一些,能够在《科学》上发表的,更多的是花旗国的人或者他们的研究机构,国际研究者,投稿更多的还是《自然》。

    要投稿《自然》,就得编写一个好故事。

    比如,他初始的目的是研发耐高温材料,他想着既然陶瓷耐高温,那把陶瓷研磨碎了,掺在油漆中能不能也耐高温呢。

    结果证明可以。

    然后又想研究一下这种粉末的理化性能。

    不过陶瓷成份太复杂,不好分析,他便选择了玻璃的前身,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这种原料简单易得,而且性质稳定。

    结果,当二氧化硅被研磨到一定程度,它的理化性质竟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很多材料都具有这一特性,被沈光林归纳为“纳米特性。”

    因此,经过“研究”,沈光林认为:当物质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必须改用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

    纳米粉末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的原子比较少,所以它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较大,因此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从而造成了超微粒子特有的热性质。

    当然,沈光林提前知道答案,根据答案找现象就再简单不过了。

    沈光林提了几个方向,让4名助手做实验进行验证就可以了。

    这些都是体力活,沈老师做这个不符合研究者的身份。

    现在,这个研究者终于空闲了下来。

    手性分子在交给吴老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