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此间凉

    第三十三章 此间凉 (第2/3页)

地主豪强稍稍挑动,立即就会谋反作乱。

    此时党人只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也就是天下大乱时,且汉灵帝即将要死的时候。

    这个时候站出来再振臂一呼,顺从那些地主豪强,以清君侧的名义诛杀宦官。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只要荀和能联合一些人,诛杀了宦官,控制了刘辩登基为帝,那是掌控了大义。

    这个时候再挟天子以令诸侯,立即就能稳定江山,平复叛乱。

    因为宦官被杀了,新皇帝登基了,那么只需要恢复旧制,豪强们的利益关系就没有了。

    这种情况下,90%以上造反的豪强,都会选择顺从,而不会再继续造反。

    毕竟他们已经没有了名分,再造反,就属于真的叛乱,只需要朝廷一旦政令,多的是人想剿灭他们。

    至于剩下那10%别有用心之人,也很快就会被扑灭。

    即便荀和被陈暮这一计震惊了,过了许久才缓过神来,苦涩道:“若是真如此,国家也必定乱上一阵,还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复平静。”

    陈暮想了想,道:“我算过了,应当也就一两年内吧。天下最先叛乱的,必然是幽州凉州交州并州青州等地,紧接着是冀州豫州徐州三地,只要踩好点,在益州扬州荆州等地也叛乱之前诛杀宦官,那一两年内安定天下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荀和再一次被震惊了,问道:“你怎么知道是幽州凉州交州并州青州等地先乱?”

    “因为陛下去年才从这五地收了重税。”

    陈暮耸耸肩,这么简单的道理荀和应该能想明白。

    这五地的豪强去年才交了重税,属于元气大伤的时候,再交一次税,那是真的顶不住。

    一旦这五地的地主阶级大规模破产,那叛乱的事情,就是必然的事情。

    这属于大势所趋,是一个国家的不良政策造成的不良结果。

    就跟秦朝末年是一个道理,陈涉吴广因为大雨延误时期,按秦律是死罪,不造反一定会死,造反不一定会死。

    这个时候你是选择把脑袋伸到秦律底下被砍头,还是大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只要不是个傻子,都会选择后者。

    因此幽凉交并青等边陲之地的肯定会先乱,而这些地方都是远离大汉中枢朝廷的边境,对中枢地区造成不了多大影响,在最近的几个月内,顶多算是小患。

    一旦拖几个月,汉灵帝到明年死之前,冀州豫州徐州这三个重地乱起来,那才叫大麻烦,必然给老旧的汉庭沉重一击。

    如果此时荀和能够控制住局面,诛杀宦官,恢复旧制,那天下太平,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

    如果他没法控制局面,那就凉凉,汉末乱世,直接开局。

    这也算是陈暮给汉灵帝的最后一次回报。

    他已经劝过,汉灵帝不听。

    性格使然,怪不得谁。

    所以他现在就得走,远离纷扰的权力中心,逃出去,防止被当替罪羔羊。

    但该做的他也做了,什么后手布局,那都是后话。

    至少眼下,他只能静观天下大变。

    听到陈暮的话,荀和长呼了一口气,点点头:“我明白了,此策,确实是一条妙计。”

    或者说,是一条绝处逢生之计。

    即是在病入膏肓之前,控制住病情,那局面尚能挽回。

    因为幽凉并交青五州乱起,还只能算小患。

    到冀豫徐乱起来,则是大患。

    可等到荆扬益三州也乱的时候,那就是无药可救,如前汉末年,天下彻底崩坏的时候。

    到那时,即便他们诛杀了宦官,控制了中央,也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局面。

    所以此绝处逢生,便是在小患初生,大患未起之前,先一步掌握大义名分,在大患已起之时,快刀斩乱麻,将中央控制住。

    如此后面荆扬益三地的豪强地主,就没有反叛的理由。届时以中央号令地方,很快平定冀豫徐的乱象。

    到那个时候,边境之乱,也就不算什么大事,很快就能平定。

    最重要的是荀和手里还有一张王牌。

    那就是冀州是他们党人的地盘。

    王芬做冀州刺史已经有五年,将冀州治理得十分不错,即便是天子也大加赞赏,认为王芬有治世之才。

    因此党人要清君侧,完全可以以冀州起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