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拉开序幕

    第三十三章 拉开序幕 (第3/3页)

谷宣布起义,聚众十万,联合南匈奴首领于夫罗,进攻河东郡。

    董卓担心白波军与关东联军联盟,就派董旻李傕郭汜带领两万人守住平阴、孟津、陕县一代,也就是小平津和孟津二关把守。

    看地图就知道,河东郡虽然在洛阳的西北面,也就是山西临汾地区,但要渡过黄河,爬过太行山、伏牛山、邙山等山脉,才能威胁到洛阳。

    因此只要控制住往西去长安的交通要道,董卓其实是有退路可言,并不需要担心被白波军偷了屁股。

    至于南面三关,董卓同样派遣三万人,各有一万人马,将三关牢牢把控住。

    因为这三关不像虎牢关一样是座城镇,而是真正山隘口。

    像大谷关和轘辕关,都在嵩山山脉里面,是两条山之间的一条山道,跟剑门关的地形一样,只是地势没有剑门关那么险要而已。

    而伊阙关则在后世的伊川县以北,夹在嵩山山脉与伏牛山脉之间,地形看似还挺开阔,但这里有条河,洢水。

    洢水是竖着流淌,所以除非联军乘船北上,不然就只能从河边去,还是要被关隘卡住。

    所以从这三关进攻,别说二十万大军,就算五万大军去打,都会因为地势过于狭窄而摆不开阵型。

    只需要派遣一万大军,就能抵挡住十万大军的进攻,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南面进攻实在是太险要,董卓也很清楚,只要联军不傻,不可能把主力进攻点放在南面。

    因此他只派牛辅董越胡轸等人带少数人马,就可以将这三关牢牢控制。

    当然,说是难以攻破,其实是一个理论概念。

    一旦被攻破的话,战略损失就极大,联军就可以从三关进入洛阳地区,然后再两面夹击虎牢关,到时候董卓就彻底会失败。

    那么董卓明知任何一关被攻破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为什么还要选择迎战呢?

    原因很简单。

    还是实力的提升让董卓的内心开始膨胀。

    历史上董卓并没有太多兵马,拢共不过四五万人,面对联军以及白波军的威胁,不得已只能退守长安,学秦国占据关中来虎视天下,静观天下之变。

    而如今董卓总兵力有十万,再加上洛阳八关地势之险要,完全可以凭借地利进行防御,不用担心被攻破。

    这让董卓产生了一种可以击败联军的错觉。

    于是立即调兵遣将,进行防御。

    这次排兵布阵,董卓也是有所准备,很有讲究。

    首先是西北面的陕县是以后逃亡长安的退路,必须由最亲密的人镇守。

    那么谁是董卓最亲密的人?

    自然是亲弟弟董旻。

    而南面三关虽然险峻,可也十分重要,仅次于西面的退路,不仅要亲密之人,还得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人去才可以。

    于是他就让不可能背叛的女婿牛辅,以及最早跟随自己的老将胡轸段煨去镇守。

    最后主力方向,则由他亲自率领五万大军去虎牢关迎敌。

    这样洛阳城内,反倒是空虚下来,只有数千城门士兵把守,不过董卓任命自己大哥的儿子,亲侄子董璜为城门校尉,留在了洛阳,牢牢把持着朝政。

    如此布置,董卓这才放心大胆地率领大军亲自赶往虎牢关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