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西进关中

    第五十三章 西进关中 (第2/3页)

    可舆论战就是要引导舆论,不然世人都分不清楚谁是好人坏人,稀里糊涂地看完这一仗,都不明白诸侯们在做什么,那才叫可悲。

    明白了这一点后,刘备也是对陈暮打算回青州搞舆论战做了肯定,说道:“让世人知道我等行为乃正义之举确实应当,只是四弟走后,军中事宜,我当问计何人?”

    陈暮道:“我师兄王景兴,还有公与好友田元皓可托付大任。”

    王朗是陈暮的门子进的青州集团。

    田丰是跟沮授关系不错,又在冀州有名望,才被邀请过来。

    但他们二人在军中的地位不是特别高,刘备最信任的人,依旧是陈暮,除了一些原则上的问题,比如继续讨董这件事上以外,大多数情况还是愿意听陈暮的话。

    如今陈暮一走,那王朗和田丰就得重用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暮现在离开,也算是给他们二人铺路,方便提升他们在青州集团的地位。

    听到陈暮的话,刘备点点头:“好,那四弟你先回青州,我青州牧的大印你带回去,尽快调动起一切力量,充实讨董大军。”

    “我知道了。”

    陈暮接过青州牧大印,挂在了自己腰间,与刘备兄弟之间,这就是百分百的信任。

    向老大哥请辞之后,在九月晚秋之时,带着数百人离开了洛阳。

    这次的保镖是赵云,陈暮惜命的很,在这乱世当中,若没有一个武力值90以上的保镖,鬼知道会不会跟曹嵩一样就被人给宰了。

    而在离开之前,他还暗中吩咐过关羽张飞典韦黄忠张辽等人。

    让他们好好照顾老大哥,千万不能让他冲锋在前,一旦战事有变,该撤就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要逞一时的英雄之气。

    陈暮走了以后,五方诸侯大军继续每日操练,时间一天一日地过去,刘备已经在黄河岸派了人过去,等待着黄河枯水期的水流量下降,一旦到河滩全部露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进军了。

    两个月后,隆冬十一月。新联盟的诸侯大军们都穿上了崭新的冬衣,用的是棉花。棉花产自印度,此时称为身毒,早在三千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已经栽种培养棉花。

    所以古印度对于棉花的利用还是相当广泛,青州集团生意北接塞北,南连交趾,西去身毒,就差东往倭国,在身毒大量收购棉花,就是为今天准备。

    不要以为汉朝就交通闭塞,实际上初代万国来朝虽然比不上唐宋时期那么广,但周边的国家还是踏了个遍,地中海一带都有交集。

    因此趁着前几年汉孝康帝平定黄巾之乱,利用陈暮的收税之策,稳定了天下局势的时候,青州集团利用西凉那边的马商打通了西域的商道,再利用西域商人从身毒买大量新鲜东西进来,形成生意链。

    这些棉花虽然不是青州培养栽种,但经过数年收购和储备,存量还是相当可观。原本一些有远见的官员还想在青州尝试培育种植,却被陈暮阻止,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用之功。

    虽然棉花是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但一来印度的棉花其实是粗绒棉,产量不高,大规模培育的话,就挤占了农田,有些得不偿失。二来青州就是山东,属于暖温带,而棉花需要亚热带气候,气候上不相宜。

    像南宋的时候,棉花传入我国,都是在南方泉州一带,也就是广州那边种植。后来朱元璋强行推广棉花,也只是在长江以南,就是因为北方的气候不允许。

    关东联军有了新棉衣,抵御严寒气候的能力也上升了许多,对于冬日的作战能力提升也十分显著有效,将士们士气高涨,热情澎湃。

    十一月初,洛阳下起了大雪。

    天地银装素裹,茫茫群山,已经是成了一片雪白的颜色。

    刘备曹操孙坚公孙瓒鲍信等五路诸侯穿着棉衣,外面套着披风,围着貂衣,聚集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下。

    这里是先帝汉孝康帝的帝陵前。

    董卓曾经盗掘了皇陵,在取了里面的陪葬品之后,就将皇陵重新封了起来。

    刘备并没有去惊扰先帝,只是将陵墓外面修缮了一番,填了新土,防止盗墓贼和像董卓这样的人再来干盗墓这等丧尽天良的坏事。

    唯有曹操看着这满山已经被盗掘一空的陵墓,看着这些被白雪掩盖的罪恶,发出了一声幽幽的叹息。

    “孟德兄是在感慨诸多先帝与历代公卿的悲惨遭遇吗?”

    刘备看到他在那边长吁短叹,好奇问了一句。

    “可惜被董卓抢先.....哦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